【优秀教学设计】《气温和降水》 一、课前部分 课程标准 运用资料,开展各种活动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状况。 教 材 分 析 教材地位与作用 气候是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它既受制于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等地理要素,又影响着河湖、土壤、植被等的形成和分布,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因此,在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学好“气候”是关键所在。而作为气候基本要素的气温和降水,它们的分布及特点,是形成我国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也是学习我国气候基本特征的基础。 教学重点 ①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温度带的分布。 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干湿地区的分布。 教学难点 有关“中国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 图的分析判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阅读中国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和年降水量的时空分布规律。了解气温和降水对于生活的影响。②说出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及依据。 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阅读和分析“中国1 月、7 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地图信息的能力。②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气温和温度带及降水和干湿地区的讲解,使学生更加体会我国疆域的辽阔,气候资源的优越,从而培养学生为祖国大好河山而自豪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具备了解气候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学生在初一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对于区域气候还不是很熟悉,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够深刻。 教学方法 本节课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设置问题、启发诱导、读图分析、观察对比、分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去“旅游”好吗? 出示 2 月份的黑龙江漠河和 2 月份的海南岛图片。 观察图片,提问:说一说你想去哪个地方?为什么? 同样是 2 月海南岛春意盎然而黑龙江漠河却冰天雪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