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第15 章 动物的运动 运动:动物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的过程。 绝大多数动物能够迅速改变自身的空间位置,一方面寻找和摄取食物,迁移到是以自身生活的栖息场所;另一方面有效地躲避天敌的危害。因此,动物的运动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①获取食物。②防御、逃避敌害。③迁移到适宜的栖息场所。④完成求偶和交配。⑤有利于生殖和繁衍种族) 第一节 动物运动的方式 动物的栖息环境大体上可分为水、陆地和空中三类。 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 ▲动物在水中的运动方式 水中生活的动物种类多、数量大、运动方式多样。 1.倒退运动 水母运动方式:(1)靠身体的伞部在海洋中漂浮运动。(2)靠伞部的伸缩而倒退运动。 乌贼的运动方式:依靠漏斗(位于头部下面,肉质)喷水和腕(位于口的周围,10 条,呈放射状排列)的摆动,推进身体进行快速的倒退运动。 2.依靠纤毛或附肢在水中运动 草履虫依靠密生在表膜上的5000 多根纤毛运动。虾靠无对片状游泳足(腹部的附肢)运动。乌龟靠鳍状的附肢运动。 3.依靠后肢的摆动和蹼的张缩在水中运动 青蛙的后肢发达,趾间有蹼,既适于在陆地上跳跃,又适于在水中游泳。 水生鸟类后肢的趾间具有蹼,依靠后肢的摆动和蹼的张缩在水中运动。 4.鱼类在水中的运动 鳍是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运动器官。 类别 功能 偶鳍 胸鳍 转换方向(相当于船桨,把船先前推进) 腹鳍 帮助背鳍和臀鳍保持身体平衡 奇鳍 尾鳍 保持身体平衡,长生前进动力(相当于船橹,左右摆动产生推力) 背鳍和臀鳍 保持平衡和稳定 鱼靠躯干部和尾部的摆动产生动力。 鱼的侧线具有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的作用。 鱼的身体呈纺锤形,体表有粘液,可以减少游泳时水对它的阻力。 水生动物的运动方式多种多样,游泳是适应水环境的运动方式。 ▲动物在陆地上的运动方式 在陆地上的生活的多数动物主要是依靠附肢的活动,使身体在地面上爬行、行走、奔跑、跳跃等。 1.爬行 定义:依靠肌肉收缩或者附肢的运动把贴近地面的身体推向前方的运动方式。 蛇依靠肌肉收缩时拉动鳞片拖离地面使身体逐渐向前伸展。 蜈蚣、蛐蜓、马路等动物的身体上有许多对步足,运动时每对步足不停地后退和前扒,推动身体前进。 蚯蚓以蠕动(靠肌肉的收缩与地面或附着物的摩擦前行)的方式运动。 2 .行走、奔跑和跳跃 行走:动物用四肢将身体支撑起来,并通过四肢的交替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