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工业”理论述评 戴阿宝 一、何谓“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是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提出的概念。 他们指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电影和广播„„它们称自己为工业”。①这种工业不仅是“工艺学的”而且更主要的是,它时刻利用自身媒体的技术优势及其商业背景进行“公开的欺骗”,从而使大众获得一种“摆脱思想的解放”。 根据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批判理论”的总体倾向,我们需要注意“文化工业”概念的特殊内涵。 首先,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所使用的“文化工业”概念并非是一个中性的概念,而是具有强烈的否定色彩的。“文化工业”的生成实质上表明了在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启蒙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倒退”,即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启蒙”走向了自己的反面,成为利用自我的一体化策略和能力遮蔽资本主义制度的非合法性、消解大众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判断能力的工具。 从而“文化工业”由“启蒙”走向了现代“神话”。 所以“文化工业”意指着一种现代资本主义的文化体系,是与大众的利益根本对立的。其次,“文化工业”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文化形态。“文化工业”用“技术的无比威力”以及标准化、统一性等的科学意识,瓦解了艺术本身所需求的个性,从而造成了艺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终结”趋向。 大众文化由此滋生,并呈现出取而代之之势。 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入的描述和批判,他们试图提醒人们:“文化工业”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时刻在扮演着自己既定的角色,其文化目的隐匿在大众娱乐和技术制造的新的感性对象之中。 归纳起来,“文化工业”主要有如下四个特点: (一)“文化工业”的反人本主义倾向。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垄断结构,“文化工业”制造了一种“普遍的东西与特殊的东西之间的虚假的一致性”。 仅就个体存在而言,“文化工业”从根本上遮蔽、泯灭了个性,使之成为虚幻。 由于文化工业的技术着眼于标准化和系列生产,而放弃了“对作品的逻辑与社会系统的区别”,所以,个人只有当自己与普遍的社会生产、与社会主导的意识形态完全一致时,“虚假的个性才能不断成为普遍性”,②“文化工业”才能容忍这种所谓的个性存在。这里,技术违背了它的驾驭者的意愿,使个人在“文化工业”“启蒙”下的每一个进步,都以牺牲个性为代价,个体与个性的分离,个体被作为独特的个性而得以保留和承认,实质上意味着个性本身已在个体的突现中名存实亡。 (二)“文化工业”“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