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来自人大精品课程网站) 第一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自由民权运动:1 8 7 4 ——1 8 8 9 年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运动。主要要求开设国会、减轻地税和修订条约。重要代表人物是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大隈重信等人。在政府的残酷镇压和分化瓦解下,最后以失败结束。自由民权运动在日本首次向国民推广了民权和革命思想,并促使法定地价和买卖地价完全分开。 巴尔干战争:欧洲现代历史上一共有两次巴尔干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称之为巴尔干同盟反对土耳其的战争。1 9 1 2 年 1 0 月,巴尔干半岛民族国家由于土耳其拒绝其民族独立要求,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等国与土耳其交战,战争的结果是结束了土耳其在巴尔干半岛的封建统治,土耳其丧失了除色雷斯以及伊斯坦布尔以外的所有欧洲领地。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是以保加利亚为一方,土耳其、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的挑唆下,于 1 9 1 3 年 6 月开战。战争的结果是保加利亚失败,丧失其在马其顿以及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至此战争结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加剧了巴尔干半岛的国际紧张局势,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矛盾极端尖锐,巴尔干半岛矛盾尤为激烈。1 9 1 4 年 6 月 2 8 日,奥匈帝国王储费迪南大公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爱国志士普林齐普刺杀。奥匈帝国利用该事件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但为塞尔维亚拒绝。7 月 2 8 日,在德国的支持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由此,欧洲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 同盟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1 8 7 9 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 8 8 2 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后意大利于 1 9 1 5 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1 9 1 8 年1 1 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协约国:在1 9 世纪末的欧洲帝国主义争夺中,1 8 9 3 年,为了抵御并对抗德奥同盟国集团,夺取更大的欧洲战略优势地位,沙皇俄国与法国缔结条约,结成俄法同盟。1 9 0 4 年,英国与法国缔结同盟,1 9 0 7 年英国与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