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乡土中国》一书是费孝通先生在1 9 4 7 年写成的,根据当时给学生开的课程《乡村社会学》的讲稿整理而成。对中国基层的乡土社会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描述和分析,虽然距离当代社会已有七十余年,当代中国的制度和经济早已发生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从传统文化和心理的层面上来看,我发现当代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费孝通先生笔下的“乡土中国”。比如当代依旧存在的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熟人社会”,人际关系上的“差序格局”,家庭关系上的长幼有序,男女有别以及依然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团体“家族”,还有制度设置与实际运行上的“名实分离”等等。总体而言,当代中国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开篇第一句“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由此在接下来的十四篇文章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分析。 前三篇总体上阐述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以及文字在乡土社会的不必要和不普及。 第四篇差序格局到第十二篇血缘与地缘,提出一个重要概念差序格局,中国基层乡土社会的很多特点都由此生发。 最后两篇谈到传统乡土社会发生的变迁造成了名实分离。 一、乡土本色: 生活所需来自土地,离不开土地,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从土里刨生活。一生的重要时刻都和土地打交道。对土地神的敬畏:社祭(在一些地方保存完好,客家)。农村很多的土地庙。“拜天地”。 养成了民众安土重迁、保守、封闭的性格特征,出外读书,远离家乡,他们感觉非常重要的事情。挑选吉日出门;隆重送行;担心水土不服,提前准备家乡的“土”。(济源土馍馍)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生活简单固定,熟悉。即使重名你也能分得清清楚楚,突然闯入一个外人,立刻就会引起人们的好奇。比如我们研究者,他们会纳闷是干什么的?有什么目的?全村人都是按照辈分称呼的。但是现代社会人员流动大,分工详细,社会复杂,每天见到很多陌生面孔,那就记不住就需要通讯录,名片。 “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自古以来中国基层乡村人口就是依附这特定的一片土地成长的,“乡村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人与人的关系上,“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 2 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传统中国社会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基层上的,所以传统中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