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一体化教学案 实验中学 王艳娟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感受深切的母爱 2、揣摩恳切、深沉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地坛、母亲给我的生命启示 三、教学方法: 师生讨论,领悟、鉴赏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 年生于北京。1967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 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 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 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 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 《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入选“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剥蚀( ) 柏树( ) 恍惚( ) 隽永( ) 猝然( ) 坍圮( ) 恪守( ) 隽秀( ) 2、给加点字注音,并释词: 熨帖: 意蕴: 宿命: 恪守: 亘古不变: 窸窸窣窣: (四)文本研读 1、阅读第一部分回答 (1) 、作者来到古园,说: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为什么这么说? (2)、“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此时才是我该来的时候? (3)、“我一下子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 (4)、“理解了地坛的意图”的作者眼中的地坛有什么样的特点? (5)、课文中象这样蕴涵着对生命理解的景物描写还有什么地方?如何理解? (6)、在园子中有了这么多深刻感受的作者最终理解了生命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了,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7)、为什么要“独自”去?地坛可以给予作者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使作者要独自去?用课文的原文回答。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