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失之东隅,收之“东隅”失之东隅,收之“东隅” 有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在厨房里准备晚餐,听到儿子在后院蹦蹦跳跳,弄出很大的动静,便问:“你在干什么?”孩子兴奋地回答:“我要跳到月亮上去呢。”她没有给儿子泼冷水,而是说:“好呀,但是,可别忘记回来喔!” 这个孩子后来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阿姆斯特朗。 故事中的妈妈对孩子异想天开的回答作了巧妙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竟影响了孩子的一生。 在课堂上,我们也会碰到学生出人意料的回答,其中不乏打岔。什么是打岔?打岔是打断别人的说话或举止。课堂上学生打岔指学生的回答打断了上课的过程,使其他学生的注意力被转移。从学生打岔的动机来看,笔者认为一般分为无意打岔和有意打岔两种。 因为打岔具有突发性、偶然性,令人措手不及,所以面对学生打岔,假如不能妥善评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关注点发生变化,影响课堂生成。假如能巧妙评价,对课堂不仅没有影响,甚至还会意外生成亮点。那么如何恰当 评价,巧作引导,变意外为精彩 呢?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及时梳理是前提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活体验都不一样,所以他们的回答往往是多元的,老师无法全部预设。有时学生很突兀的回答,却蕴含着他们对生活和文本的独特感受,是极为可贵的生成资源。假如老师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就会错过精彩。 面对学生打岔,及时梳理是恰当评价的前提。打岔是无意还是有意的,原因是什么,是否与教学有关系?这需要我们在课堂上时刻关注学生的状况,了解学情。可以从三个方面人手: 1 察言观色,练就—双慧眼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妥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语调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38%的声音+55%的表情。从中看出学生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因素,也在传递着信息。课堂上需要老师有一双慧眼,对学生的神情了然于胸,才能在打岔袭来之时,抓住生成点,巧做评价、点拨,引发精彩。 一般而言,学生在公开课上都是仔细倾听,积极思考,一本正经的。这时,碰到学生很突兀的回答,可能就是其独特的感受。比如: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当孩子们都在回答真正的强者是(不怕危险、坚强、舍己为人、镇定自若、不向命运低头、有绅士风度)的人时,有个孩子却说:“真正的强者是每一个消防员。” 答案看似突然,其实事出有因(当时平湖发生了两位消防队员为救人民财产而牺牲的故事,所以学生感受特别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