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如何提高合作小组学习有效性如何提高合作小组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纳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是新课程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我校尝试推行的“四环节教学模式”,把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互动探究”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笔者在课堂实验中就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做了有益的探究。 一、合理组合学生。合作学习是通过一个个小集体发挥作用,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后,按班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组合学习小组。小组组合时人数要合理,4—6人最合适,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质量。分组时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成绩分组因素:在小组内根据优中差组合学生,便于“兵教兵”; 各小组间的总体成绩要基本均衡,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差距,便于小组间公平竞争。性别搭配因素:遵循异性效应,实行男女搭配,这样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比相同性别的小组合作效果更为显著。性格差异因素:在分组时尽量不允许学生之间进行自由选择,因为学生通常喜爱选择与自己性格相似的学生,这样不利于性格互补,影响小组内学习活动的质量。 二、建立合作常规。有序合作是互动课堂成功的前提。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同时也给老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喧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1)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沟通、动手操作、探究活动。此外还要有记录员、汇报员等不同的角色。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2)坚持不懈,培育习惯。老师要重视建立合作常规,使之成为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避开“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 二是踊跃发言的习惯,避开合作被动,沟通冷场的现象; 三是仔细倾听的习惯,避开沟通不用心,无效合作的现象;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四是相互尊重的习惯,避开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当然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规需要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合理评价、并通过长期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三、有效安排内容。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但不唯一。在“四环节”教学模式中,首先是“定向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