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士后老师教育的培育模式及其现实意义学士后老师教育的培育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学士后老师教育是指由专门的师资培育机构对拥有学士学位且自愿从事教育职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再进行一定时间(通常是两年)老师教育的过程。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以美、英、日、法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就开始了学士后老师教育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国际老师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下,开展学士后老师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老师教育改革的现实选择[1]。本文就我国的学士后老师教育作一些思考和阐述。 一、学士后老师教育的模式探究 1.学士后老师教育的主要类型 我国的学士后老师教育起步较晚,为了顺应国际老师教育改革的潮流,自20XX 年起,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学校相继进行了探究,到 20XX 年,教育部才决定主要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对其进行学士后老师教育,以培育“高层次应用型专门”老师。处于探究阶段的我国学士后老师教育,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培育模式,主要的模式有“4+2”、“4+1+2”和“3+3”三种。 “4+2”模式是北京师范大学在 20XX 年率先尝试的在职前阶段对学生进行硕士阶段培育的模式,其主要目标是培育重点中学的高中老师。具体说来,就是学校在本科前三年根据综合大学的标准培育学生,第四年时,对志愿从事老师工作的学生进行筛选,一部分进入“4+2”系统,对其进行为期一年的本硕衔接培育,一方面,学生要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初步学习讨论生学位课程和公共课程。第 6—7 年正式进入讨论生阶段的学习,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学习完成后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4+1+2”模式是华东师范大学继北京师范大学后于 20XX 年对学士后老师教育的探究。该模式的特色就是包含了 1 年的中学教育实践,具体做法是,由华东师大的专家、上海市各区的重点中学校长和各区教育学院组成一个专家组,只有专业成绩在前 25%且志愿从事老师职业的优等生才能进入面试,通过面试的学生和中学签订合同,于毕业后第一年进入中学实践,实践期间的待遇和该校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正式员工一样,一年实践期满,再回到大学进行两年的硕士教育并由大学和中学共同承担最后两年的教育。“3+3”模式是上海师范大学培育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和教育领导管理人才的学士后老师教育模式。该模式和 4+2 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本科前三年以综合大学的标准培育学生,三年结束后,对成绩优异并志愿从事老师职业的学生筛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