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审美原则、叙事体式和文学史的“权力”——再谈“重写文学史”

审美原则、叙事体式和文学史的“权力”——再谈“重写文学史”_第1页
1/8
审美原则、叙事体式和文学史的“权力”——再谈“重写文学史”_第2页
2/8
审美原则、叙事体式和文学史的“权力”——再谈“重写文学史”_第3页
3/8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审美原则、叙事体式和文学史的“权力”——再谈“重写文学史”审美原则、叙事体式和文学史的“权力”——再谈“重写文学史” “重写文学史”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讨论领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以多种方式改变了现当代文学讨论的整体格局 本文通过对。“重写文学史”的“审美原则”和“叙事体式”的辨析,历史地演示“重写文学史”与 80 年代的历史语境 知识范型 话语策略之间的复杂关系、、,并认为只有规避“二元对立”的思考方式,才能理顺意识形态 历史阐释和文学史书写之间的、各种矛盾纠葛 。 一 从北京到上海、:“重写”重心的转移 虽然正式提出“重写文学史”是在 1988 年的上海,但是无论当时的提倡者还是后来的讨论者都认为“重写”的开端实际上是在更早些时候的北京 “今年。8 月,我和陈思和一起去镜泊湖参加一个中国文学史的讨论会,不少同行一见面就说,‘你们那个专栏开了个好头,可一定要坚持下去啊’,听着朋友们的热情鼓舞,我不由得想起了三年前的暮春季节,在北京万寿寺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创新座谈会 倘说在今日‘重写文学史’的努力已经汇成了一股相当有力的潮流。,这股潮流的源头,却是在那个座谈会上初步形成的 正是在那个会议上。,我们第一次看清了打破文学史讨论的既成格局的重要意义,也正是在那个充当会场的大殿里,陈平原第一次宣读了他和钱理群 黄子平酝酿已久的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设想 ”①根据另外一位批判家的回忆文章。,“当时,又正值北大的几个年轻同行,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有关 20 世纪文学史的一些看法 王晓明认为我。们上海也可以做个相应的表示”② 在这里。,1985 年“二十世纪文学”的提出被视为“重写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源头 而在另外的讨论者看来。,这一源头实际上可以被追溯得更远一些,“也可以这么说,整个 80 年代的新文学讨论都构成一种重写文学史的思潮” “这种重写历史的思潮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界。,在整个思想界都同样发生了”① 无论是从大的“重写语境”还是从文学界“二十世纪文。学”设想的提出,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一个推断,上海的“重写文学史”似乎是对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发端于北京的“重写”思潮的呼应和延续 那么。,这里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为什么北京的“重写”思潮没有继续深化讨论下去,而是转移到上海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而且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从北京到上海的这种空间上的位移是否意味着“重写”的重心 内...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审美原则、叙事体式和文学史的“权力”——再谈“重写文学史”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