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学生两次“创造”的不同评价引起的思考

对学生两次“创造”的不同评价引起的思考_第1页
1/3
对学生两次“创造”的不同评价引起的思考_第2页
2/3
对学生两次“创造”的不同评价引起的思考_第3页
3/3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对学生两次“制造”的不同评价引起的思考对学生两次“制造”的不同评价引起的思考 教学案例 这是我执教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第3册第10课《过新年》时出现的两个课堂小片段: 1. 老师:我们来为新年晚会对歌,请同学们在书上自由地填写自己创作的旋律,并轻声试唱。 几分钟后我请几个学生把自己认为创作得最好听的一句旋律写到黑板上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并唱一下。上来了几名学生,分别写到: d m s m r m l s s m r m d d r s d m s m r f d r 我一看,学生创作中出现了“l”这个教学上还没有要求的音符,不假思索地就开始发炮了:第一条旋律谁创编的,站起来!(一名学生很老实地站了起来)我手指着黑板上的“l”说:“这个音符我们有没有学过?”(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那你怎么能用它来编旋律呢?赶快上来换一个音符!”(那个学生张了张嘴,想说又没说,老老实实地上来把音符改掉了。)课堂又恢复了我理想中的状态。后来,这节课草草收场了。 2. 接着是同年级的另一个班,相同的教学内容又出现了相同的现象,又有同学用“l”来创作旋律了。这次我换了一种方式,笑眯眯地问这位同学:“这个音符我们课堂上没讲过,怎么唱?你从哪里学到的?能不能教教大家?”这名同学马上站起来很自豪地说:“这个音符唱“l”,是我姐姐教我的?”我马上赞扬他:“你能把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都用到编创活动中来,真是肯动脑筋的好学生!大家表扬他!”同学们都鼓起掌来,接着我就请同学们跟着钢琴一起模唱了两遍“l”的音高,并跟着创作的同学把带“l”的这句旋律唱了唱。这次,我看到那位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可爱的笑容,其他学生在我讲解“l”和模唱音高时也都表现得很仔细。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地好。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心理分析 以上两种对学生相同的“创作”采纳的不同的评价方式,其实是我内心两种不同的学生观碰撞引起的结果。 第一次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名学生在逞能,故意用没教过的音符来创编,我应该维护自己的权威,继续根据自己设计好的教学过程来进行教学。因此,我头脑一热就否定了他的创作,还批判了他。而第二次经过短暂的冷静后,我想到了新课标关于“评价建议”的“导向性原则”中提到“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进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制造等能力的进展;有利于...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对学生两次“创造”的不同评价引起的思考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