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小议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摘要:互联网是一种在现有条件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武器和新手段,是一种新的生产力。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民主化、社会化建设,无疑将带来全新的变化和新的拓展。本文阐述了互联网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作用 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化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是由一批具有较高思想政治品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知识素养以及工作经验的人员组成的。受教育者则是客体,因此,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仅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主要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单向作用。这种观点的典型表现是“我讲你听,我大你通”的单向灌输模式,其工作方式往往是不分对象,一刀切、一锅煮、一律化,要教育对象“老实听话”、机械模仿。而在互联网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教育主体完成了其时代角色的转变,由主体半主体化、主体非主体化再到三者并立而不悖;在互联网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去被认为是高高在上实行思想灌输的思想权威不再只是教育主体,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制造、传播和监控互联网信息,兼有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身份,从而导致主体半主体化。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互联网上信息的制造、传播者是具有高新技术和广博知识的人群,具有不确定身份,并不只是思想灌输的权威,他们和教育客体的地位是相等的,不是上级与下级、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发表在 BBs(电子公告)上的思想也并不是“说服”,而是“影响”、“引导”、“启发”,于是,主体非主体化了。事实上,互联网无形地分割了思想政治教育“权”,导致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自发整合,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接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碰撞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通过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由学习者自己操纵计算机浏览组织者提供的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学习软件,本质上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说教”为自由浏览,学习方式由过去的一方念一方听的“听觉二维”变成自己有选择地看的“视觉三维”,学习内容由过去的一个层次的文件变成多层次的大量文章、图文并茂的各种资料,使各层次的受教育者在同一时间里都有适合自己的内容选择;另外,在大量的学习资料之间,再穿插大量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