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当代中国文学讨论中的非文学化倾向当代中国文学讨论中的非文学化倾向 主持人:杨扬(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 参加者:罗云锋、赵思运、周星华、吴世勇(以上均为华东师大中文系博士生) 主持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当代中国文学讨论的方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虽然在 90 年代已经没有了 80 年代中期那种自觉的“方法论”问题的讨论,但90 年代的当代中国文学讨论在方法论上还是有不少自己的特点。我想提出的是 ,90 年代以来,当代中国文学讨论中较为突出的现象是,一些文学讨论的对象和方法显然已经超出了原有的文学讨论的范围,表现出非文学化的倾向。对这些现象你们怎么看? 罗云锋:我以为首先得看你对文学这一概念是怎么定位的,也就是从什么范围来界定文学。如“文学是人学”这样的命题,是将文学放在人学的范围来看待。这当然不错。而有人认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把文学理解为一种语言艺术,自然也没错。关键是看问题的角度和界定的范围有差异。文学自身的范围就是非常丰富的,文学的题材和内容可以包罗万象,文学讨论的范围相应地不必局限于一隅。 赵思运:90 年代当代中国文学讨论的非文学化倾向中,较为突出地表现在文学讨论中运用文化讨论的理论视野和方法来讨论文学问题。譬如 90 年代初的“人文精神”讨论,对“现代性”的讨论,以及当代文学讨论中有关大众传媒、性别、种族、个人身份、生态等话题,多多少少都与文化讨论有关联。这些话题介入当代文学讨论,一方面与西方文学理论的译介有关,从后殖民理论到新历史主义,我们看到不少国内的译介文章都偏重于这方面内容的介绍。另一方面,也与进入 90 年代之后,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的自我角色期待有关。89 年之后,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言说的焦虑中沉默了一段时间,但根深蒂固的“广场意识”使得他们不甘心于这样的边缘化生活,他们要面对当代发言。而此时当代文学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所占据的位置已不像 80 年代中国文学的位置那么重要。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在这种情况下,人文知识分子的眼光开始跃过原有的文学天空,转向当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像《文化讨论》丛刊刊登的一些译介文章和讨论文章,如《历史叙事及其建构中的秩序——以我国传媒报道香港回归为例》(见《文化讨论》第一辑,作者潘中党)、《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一个文化事件的分析》(见《文化讨论》第二辑,作者熊浩)、《市场、文化、权力:中国第二次“文化革命”的形成》(见《文化讨论》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