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患病南美白对虾病原的确定与药物治疗效果患病南美白对虾病原的确定与药物治疗效果 唐红霞 郝爽 张振国 黄俊岭 邵鹏 罗璋 冯守明 摘要:20XX 年 7 月,天津市某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发生病害,其主要症状为体色微红,空肠空胃,肝胰腺萎缩。为分析病因,通过寄生虫和病毒检测、病原菌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测定等方法对患病南美白对虾及病原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从患病南美白对虾鳃丝中未发现大量寄生虫;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白斑病毒、虹彩病毒和偷死野田村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肝肠胞虫检测结果为阳性;肝胰腺中存在大量细菌,对优势菌落进行纯化并命名为 DX-xxxx,根据生理生化特征和法国梅里埃细菌全自动鉴定系统将其鉴定为副溶血弧菌;菌株DX-xxxx 对盐酸四环素、盐酸土霉素、硫酸链霉素和氟苯尼考等 4 种药物较为敏感,选择氟苯尼考为治疗药物,按 25.0 mg/kg 虾体重进行拌料投喂,每天投喂1 次,连续投喂 5 d,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药物敏感性;治疗 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因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快、营养价值高等优点而被广泛养殖,是当今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虾类品种之一。然而,近年来南美白对虾病害的频频发生已经严重阻碍了该产业的进展。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欧文氏弧菌(Vibrio owensii)、坎贝氏弧菌(Vibrio campbellii)等细菌性病原[1-4];白斑病毒、桃拉病毒、偷死野田村病毒等病毒性病原[5-6];以及寄生虫病原,例如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等相继被报道[7]。疾病已成为阻碍南美白对虾产业进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8]。与所有甲壳动物类似,对虾没有获得性免疫系统,其防备病原感染的途径主要依靠先天性免疫。因此,目前尚未有针对南美白对虾的疫苗可以使用,这进一步增加了南美白对虾对化学药物的依赖性。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20XX 年 7 月中旬,天津市武清区某南美白对虾養殖池塘发生疾病,为了尽快进行病因分析,以便实行合理措施控制疾病的蔓延,笔者对病原进行了分离,并对分离纯化的疑似病原开展了药物敏感性试验,利用筛选的药物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南美白对虾的发病情况 在巡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