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相关基础讨论的理论综述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相关基础讨论的理论综述 内容提要:鉴于目前主体功能区的理论和方法讨论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我国同主体功能区划相关的各类区划讨论理论,根据时间的沿革,从传统的综合经济协作区划讨论,以中心城市与周边经济联系为特征的区域划分讨论,以开发管制为特征的区域划分讨论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综述,以达到梳理主体功能区划思想进展脉络的目的。 关键词:主体功能区;区划讨论;区域划分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XX)02-0024-06 主体功能区划不同于以往的各类经济区划和专项规划,是我国现阶段加强国土空间管理、落实科学进展观和实施可持续进展战略的一项重大创新和探究。国内目前专门针对主体功能区的理论和方法讨论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持续讨论和积累。但是,对我国以往有关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讨论,形成进一步深化讨论主体功能区划的扎实基础,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筛选和梳理。 1.传统的综合经济(协作)区划讨论(1949~1990 年) 1.1 国家宏观层面的经济区划调整 1.1.1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我国的经济区域完全按人为划分,体现为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的统一,各地区缺乏经济的密切联系。从划分经济区域的目的上来看,是出于对地方的集中控制,以服从计划的需要或国防战备的需要,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从经济区域的内涵来看,这一阶段的经济区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经济区域,而是国家计划执行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管理在大国条件下的最为方便的选择。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分为沿海和内地两大地带,为谋求沿海和内地的平衡进展,进一步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六大区;1958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年全国划为东北区、华北区、华东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等七个经济协作区;1961 年华中和华南两区合并,成为六大协作区。文革时期六大协作区相继撤销。在这一阶段,对以后的生产力布局及产业结构起重大影响作用的是对三线地区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国家对于三线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基建投资大幅度向西倾斜,从而实现我国生产力布局向西的一次战略大转移。20 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末,又依据大军区,将全国划分为西南、西北、中原、华北、华东、东北、华南、闽赣、山东、新疆十大片。1978 年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又提出基本建成西南、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