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政治批判工具与好儿童

政治批判工具与好儿童_第1页
1/6
政治批判工具与好儿童_第2页
2/6
政治批判工具与好儿童_第3页
3/6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政治批判工具与好儿童政治批判工具与好儿童 摘要:在政治观念强化的 80 年代初期的小说创作中,儿童形象偏离了作为“人”的生活真实性,发生了变异:文革书写中的儿童出现了成熟化形象、在反应教化问题的小说中表现为好儿童形象,总体而言儿童角色处于工具化状态。当然,同期也有一部分尊重儿童的内心情感世界,使儿童本体得到隐性的表达的非主流作品存在。 关键词:政治批判工具 成熟儿童 好儿童 儿童情感世界 80 年代以来的小说,儿童角色的作用呈现多种面貌——进行回忆寻根、作为叙事角度、作为符号,表现出多种功能。1980 年代以来的儿童叙事中,根据儿童在文本中所起到的作用而言,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儿童的工具化存在,或者儿童非本位化存在。儿童被用来作为结构文本的工具,儿童本体特点是不被重视的,尽管儿童在有的作品中担当重要的叙述角色,但儿童的体验不介入文本。另一类是儿童的本位化存在,儿童自身的特点被强化。即使在童年回忆体小说中也存在着这种区分,如何卫青在《小说儿童——1980~20XX:中国小说的儿童视野》一书中的“童年沃野”一节中所说,儿童本位的那部分作品“以对儿童的生理、心理、情感乃至生活氛围的深化了解为前提”。在非儿童本位的作品中,“童年也可能只是一个‘藉口’……它可能是现代性背景下进行怀旧的出发点,可能是时代命运、民族历史得以展开的场所,也可能是正逐渐被遗忘的某些人类的哲学存在的镜像……总之,对童年的书写,服务着作者(隐含作者)‘非儿童本位’的其他叙事目的。” 这里所说的小说中儿童的存在形态仍然是不包括儿童文学的,工具化是指主要的表现形态。儿童本位的书写至少应当具备如下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就作品内容而言,对儿童自我及儿童世界的书写在小说中占有重要位置。有的作品以儿童视角展开回忆或叙述,但讲述的是与儿童无关的事件,如“文革”叙事中讲述政治、新历史主义小说中讲述历史;有的作品也写儿童的见闻,但是见闻的内容是和自我深切相关的,如苏童的少年系列小说,少年见证死亡、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人性的变异、环境的丑陋,等等,但这些都记录了时代给少年心灵留下的惊悸。第二,就作用而言,在小说中起作用的是儿童的本质性特点,如儿童心性的独特、眼光的清亮,等等,而不是非本质化的特点,如单纯的儿童身份的弱小、无知,等等。第三,儿童在文本中处于自在状态,书写符合儿童存在的特点,如语言、行为描写要遵照幼儿...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政治批判工具与好儿童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