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老师对教育理论的反应偏差及其解决对策老师对教育理论的反应偏差及其解决对策 理论一般是指“借助一系列概念、推断、推理表达出来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知识体系”[1]。根据其功能,人们将其理论分成“解释性理论”和“实践性理论”。前者的作用主要是解释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以形成人“理性的认识”,后者的功能主要是对人的实践的指导,以形成人“理性的行动”[2]。赫斯特把教育理论描述成“一种有关阐述和论证一系列实践活动的行动准则的理论”,而穆尔则认为“教育理论属于所谓‘应用’理论的范畴”,“是告诉我们在世界上应该做些什么。它们为实践提出建议。”[3]由此不难看出,前者强调的是教育理论的解释性功能,后者强调的是教育理论的实践性功能。我们认为教育理论既要有一定的“解释性功能”,同时也应具有重要的“实践性功能”。假如教育理论不能够很好地解释教育是什么和教育为什么等根本性问题,教育活动就如同在迷雾中穿行,随时有可能迷失方向。教育理论假如不能够对教育实践者提供直接的方法论意义上的帮助,那么其对教育的作用也就大打折扣。因此,教育实践及其进展需要教育理论同时具有这两种功能。无论是教育理论的哪种功能,对老师教育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教育理论的解释性功能使老师能够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认识教育教学是什么和为什么等问题,使老师的教育教学有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教育理论的实践功能,使老师懂得教育教学之术,从而使老师能够从应有的理性角度知道怎样教的具体技术。因此,老师理应是教育理论的真正拥有者和自觉的践行者。假如教育理论不能够为老师所用,不能对老师的教育教学起到应有的实际指导作用,那么,这种理论就失去了应有的光辉。而老师要想成为教育理论的真正拥有者和自觉的践行者,老师首先应该对教育理论所具有的教育实践价值及意义有一种正确的认知,假如老师不能够正确认知与评价教育理论的性质及其作用,那么老师就不可能形成对教育理论的积极态度,更不可能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努力学习与掌握有关教育理论,也就谈不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自觉而有效地应用教育理论。那么从目前来看,老师对教育理论的教育教学实践价值及意义的认知如何,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我们结合对十余所中小学和高校 846 名老师教学认知偏差的讨论,就从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对策在此展开专门的探讨。 一、老师对教育理论的反应偏差分析 1.部分老师对教育理论有明显的片面甚至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