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

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_第1页
1/5
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_第2页
2/5
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_第3页
3/5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学史讨论的“陌生化”文学史讨论的“陌生化” 为什么要讲“文学史讨论的‘陌生化’”的问题?对此,我也觉得难以回答。但正因为它有某种认识上的歧义性,我才同意拿出来讨论,并请教于大家。文学是一种教人“信任”的审美形态,文学史讨论则是一种将“信任的文学”进一步归纳、总结和系统化的学术工作。我们做文学史讨论肯定得有这种“共识”,否则就无法沟通。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即是对已经“形成”的文学史“共识”的怀疑性讨论。说得再直白一点,即是文学史讨论之讨论。它的目的是以既有的文学经典、批判结论、成规、制度以及讨论它们的“方法”为对象,对那些看似“不成问题”的问题做一些讨论,借此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令人“熟悉”的文学经典 哈罗德·布罗姆在《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这本书中讲得很清楚:“经典的原义是指我们的教育机构所遴选的书”,这些“必修书目”是“主流社会、教育体制、批判传统”所选择的结果,因此,“经典就可视为文学的‘记忆艺术’”。但他又说:“不幸的是,万事在变”,所以,常常会出现“关于经典的争论”。(1)他指的是,“经典”是一个被筛选的结果,因此成为人们共同的“必修书目”;不过,鉴于社会思潮、观念的渗透和扭转,它又常常处在“被争论”的状态。这对我下面的讨论有很大启发。 我们知道,文学史讨论是以“文学经典”为对象的,而这些文学经典和经典作家,是主流文化圈子根据当时历史需要共同选举出来的。例如,80 年代现代文学讨论界选定的“鲁郭茅巴老曹”、沈从文、徐志摩、京派、左翼文学 ,90 年代选定的周作人、张爱玲、钱钟书和海派、通俗文学,等等。于是,宣告了一个“完整”的现代文学“经典谱系”的诞生,现在大学课堂讲的和大家讨论的都是这些。讨论者都信任,这个谱系的确定,代表着现代文学讨论不断的“进步”、“拓展”、“丰富”和“成熟”,通过教材、教室和各种考试的“规训”,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也都认为这是“最正确”的文学史选择和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结论。但没有人会想到,它其实是最近 30 年“启蒙”与“日常化”两种文学思潮的一个妥协性的结果。“启蒙”思潮需要“鲁郭茅巴老曹”、沈从文和徐志摩力挺它“反封建”和“纯文学”的叙述架构,它力图成为文学讨论的主导势力,而“日常化”思潮则借张爱玲、海派和通俗文学分化这种一元化野心,促成文学的“多元化”格局。这种文学史“内部”的秘密,人们当时不...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文学史研究的“陌生化”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