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文论热点评述:90年代中国的文化讨论文论热点评述:90年代中国的文化讨论 一 文化讨论在中国作为一个学术热潮进展起来,是近十来年的事情。它之所以在 90 年代得以蓬勃兴起,西方文化讨论的理论资源和中国自身的学术需要是最重要的原因。 1964 年建立的英国的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讨论中心(CCCS),成为挑战传统文学讨论的重要力量。威廉姆斯、霍加特等人阐明了文化讨论的基本理论:文化讨论的对象不仅包括传统的、学术的和想像性的作品--文学、艺术、文化思想等,应该还包括被其他文化定义所排斥的领域:日常生活方式、生产机制、家庭结构、社会机构等。伯明翰学派的一个重要讨论动向是探究通俗的、下层阶级的文化,用这种边缘化、亚文化的表述,来对抗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 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也以大众文化为讨论对象,但是和英国不同之处在于 ,他们更多是以大众文化为目标进行批判。在霍克海姆、阿多诺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中,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单面性、控制性等特征,压制了人的制造能力与想像力。他们结合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揭示当代社会的异化本质和反人性的特点。 后来文化讨论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得到了长足进展,以詹姆逊、赛义德、米勒等人为代表,他们把讨论视野对准了种族、性别、阶级、大众传媒等,使文化讨论走向了一种跨文化、跨学科的讨论模式。另外,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和符号学理论,使中国文化讨论从语言的层面切入,探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习俗;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和史学理论,使中国文化讨论者得以剖析文学批判和文化讨论中,权力的主导作用和话语的中介作用。西方文化讨论的这些理论流派,为中国学界提供新的学术视野,展示了新的学术范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学讨论的面貌。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心雕龙·时序》)。进入 90 年代,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商业气息、经济意识充斥着各个领域。此时的知识分子,已失去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了以前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面对此种形势,知识分子一方面不愿沦为社会的看客,他们要参加社会的进展,要重新夺回其失去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面对着国内的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贪污腐败、下岗失业等,他们的社会参加热情被激活。于是他们更多地关注文学、艺术以外的领域。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自 80 年代中期特别是 90 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迅速进展,文化市场和文化工业突然"崛起",大众文化有如一片燎原大火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