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现状及优化策略讨论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现状及优化策略讨论 【摘 要】 本文在阐述案例学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程概况的基础上,探讨了该类课程在结构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该类课程在教学及管理、学生选课及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课程管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选课效率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公共通识选修课;教学管理;课程现状 公共通识选修课是贯彻通才教育理念、实现综合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1],在促进学生文理思想互补、完善知识体系、优化知识结构、提升社会进展能力、健全人格特征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不仅是我国高校本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深化教学改革中也具有重要地位[3]。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公共通识选修课开设时间晚,开课次数少,目前处于不断完善、不断整合的阶段,在教学管理、学生学习、课堂讲授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本文将结合该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的现状,分析其课程教学、管理等过程中的不足,探讨优化课程管理、提升共通识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的路径与策略,以期为该校公共通识课程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一、公共通识选修课概况 1、课程构成 该校公共通识选修课由学校面授课程和尔雅在线网络课程两部分构成(尔雅在线网络课程不在本次讨论的范围之内,后文不再提及),首批面授课程于20XX 年 7 月建立并于当年 9 月开课,至今共开设 97 门面授课程,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类(32 门,33.0%)、自然科学与技术类(14,14.4%)、人文与艺术类(23 门,23.7%)、生命与健康类(10 门,10.3%)、老师教育类(13 门,13.4%)、创新与创业类(5 门,5.2%)等 6 类。目前该校公共通识选修课在构成上存在如下三点问题: (1)课程比例严重失调。哲学社会科学类和人文艺术类课程共占课程总量的 55.7%,远远超过了其余四类课程的总和,而且占比最高的课程(哲学社会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科学类)与占比最低的课程(创新与创业类)相差 5 倍有余,课程资源分配严重失调。 (2)创新创业类课程进展滞后。该类课程目前仅占课程总量的 5.2%,数量构成上明显落后于其他课程,一方面表明该类课程在建设速度上明显滞后,另一方面也不利于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对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总要求[4]。 (3)与学校教学特色匹配度较低。该校是一所以老师教育为主、以培育学前教育师资为特色的全日制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