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春夜讲唐诗记

春夜讲唐诗记_第1页
1/3
春夜讲唐诗记_第2页
2/3
春夜讲唐诗记_第3页
3/3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春夜讲唐诗记春夜讲唐诗记 止庵 大疫期间,足不出户。晚饭后有暇,就记忆所及,给家人讲解唐诗。每次选一家之作四五首,或绝句、或律诗、或古风。内容太简单的,或用典太繁复的,都不宜讲。抄几则稍成片段者,就教于方家。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第二句“分付”继以“鸣筝”,弹奏开始;第四句“收”上接“断弦”,乐曲戛然而止。二者之间有呼应关系。第二句与第四句各有一个“与”字,前一个是拓展,将“鸣筝”(题目中的“流人”所为)与“客心”(也就是诗人自己)联系起来,展开隐藏在字面背后的人生与世事;后一个是收束,将“千重万重雨”归结到“泪痕”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从大到小”。第一句诉诸视觉;第二句诉诸听觉;第三句既是视觉形象,也是听觉形象;第四句则从视觉(“断弦”)转为听觉(“收”),再转为视觉(“泪痕深”),一切都宁静下来。可以说是“从动到静”。从第一句到第三句,其间有时间的变化(“微月”到“雨”),或许还有空间的变化(“枫林”到“岭色”),当然也可能只是目光由近转向远,所见景色由亮转向暗,“岭色”是形容迷茫一片。通常诗歌达成意境,往往是从小写到大,从静写到动,这首诗恰恰相反,所达成的意境却深邃而辽远,是因为诗中情感深厚,感官的广度浓缩成为心理的深度。然而,这里描写感情非常克制。第二句有意隐去了“分付”的主体,而“流人”只见于诗的题目中,“流人”与“客”的身世际遇,均未著之字面;这一句中“客心”如同“鸣筝”一样都是意象,却是当成一物来写的。只是到了全诗末尾,形容“泪痕”曰“深”,才见情感色彩,正是恰到好处。“泪痕深”又呼应第二句的“客心”,虽是“客”之所见,却也深感共鸣。回过去看,第一句和第三句中的物象都带有主观因素,蕴含着“流人”与“客”的浓厚情绪。第三句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既可以理解为自然界的声音,也可以理解为乐曲之声。记得先父沙鸥先生曾说,诗的意境来自于形象与感情达到完全的融合,这首诗算得上是好例子。 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唐朝诗人中,我自忖心境最相契合的是贾岛,他的诗概而言之,曰空、寂、幽、冷。此诗中间两联,写了四个动作变化,却予人静谧无声之感。所有的动作都是惯常的,所有的变化都是恒定的。颔联近观,...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春夜讲唐诗记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