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智能移动设备在科学影像创作中的应用智能移动设备在科学影像创作中的应用 打开文本图片集 编者按:如今,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设备日益普及,手机相机化、“全民摄影”蔚然成风。那么,智能移动设备能够给科学影像的创作带来变化吗?本专栏将与有意参赛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的老师、同学共同探讨这一新视野、新思路——使用智能手机拍摄高质量科学影像。本期文章将着重探讨智能移动设备参加科学影像创作的背景、技术特色。之后的文章将结合案例逐一介绍使用智能移动设备拍摄科学影像的方式方法、注意事项,延时、高速、热成像、显微摄影等特别拍摄手法,以及视频剪辑、合成、分享等创作流程。 提到智能移动设备,大家并不陌生。智能移动设备( Smart Mobile Device)是对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化、移动式便携终端的统称。如今,它已经深化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影随形。 然而,具体到智能移动设备(下文简称为“智能手机”)与科学影像的话题,你的第一反应是不是用智能手机观看科学影像,却很难将智能手机与科学影像的创作过程联系起来?用智能手机能拍好科学影像吗?拍摄效果会不会大打折扣?假如你准备用手机拍摄科学影像参加已经启动的第 6 届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像节,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又应该如何拍摄呢?你心中的这一系列疑问,正是本专栏要与您探讨和解答的。 门槛高——科学影像创作的老困境 参加过往届科学影像节的老师、同学都体验过影像创作的魅力:它能够通过镜头语言把原本艰深抽象的科学内容转化为直观易懂的视听形象,不仅可以让观众对科学事实一目了然,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影像具有文字、图片等其他创作形式难以比拟的优势。 但在很多人看来,影像创作的门槛实在太高。传统的影像创作不仅要掌握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必要的拍摄技术,还必须有充足的资金作支撑,以配备拍摄所需的专业设备,如摄像机、数码相机、镜头等,这是很多人难以负担的。因此,很多爱好者无法跨进科学影像创作的殿堂。 随手拍——科学影像创作的新思路 数字阅读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改变了一切。科学影像创作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智能手机具备成本低、操作简易、携带方便等特点,使得影像创作的门槛越来越低。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拍摄器材随手可得;数字视频文件的流行让拍摄耗材成本接近于零;简单易用的拍摄软件让你无需再面对复杂的操作菜单;推陈出新的硬件指标让中低端数码相机也顾影自怜。最可贵的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