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李白诗与辛弃疾词剑意象比较

李白诗与辛弃疾词剑意象比较_第1页
1/5
李白诗与辛弃疾词剑意象比较_第2页
2/5
李白诗与辛弃疾词剑意象比较_第3页
3/5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李白诗与辛弃疾词剑意象比较李白诗与辛弃疾词剑意象比较 内容摘要: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重要意象。李白的诗中和辛弃疾的词中都多次运用了剑意象。但由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际遇不同,“剑”在两人的创作中也有不同的特点。李白的剑往往是宝剑出鞘、无与争锋,代表着积极向上、追求自由的侠客精神;辛弃疾词中的剑往往是剑敛匣中,英雄末路,抒发了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失意。 关键词:李白 辛弃疾 剑 意象 一.剑的进展历程和剑舞文化 剑在中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有史实记载的要追溯到商朝,但剑超越其单纯的兵器属性,兼有人文教化的功能,是大约在西周初年,武王为了“修文教”的目的对剑进行了调整。西周初期有“虎贲之士说剑”;春秋战国佩剑成为文化风尚;秦汉时期,人们对剑崇敬有加,著名的“鸿门宴”中就有项庄舞剑的故事,可见舞剑在当时是一种受上层欢迎的艺术表演;直到司马迁将“论剑”提升到“与道同符”的高度:“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太史公认为“论剑”是一门大学问,此时剑已经超越它的临战击刺之效,而具有特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教化功能。 剑特别的文化内涵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剑舞自然是重要的形式了,它以劈、砍、崩、撩、格、洗、截、刺、搅、压、挂、云[1]等为主,演绎出刚柔相济、吞吐自如、轻快飘逸的特点。剑舞的进展与剑在战争中有用价值和礼仪作用的提高有关。 二.李白——拔剑出鞘,谁与争锋 唐朝的文化政策,宽容开放,儒道佛三教并立,文武兼重。文人们的爱国主义和理想主义达到了全新高度,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于是剑成为他们表达建功立业、效国安邦渴望的理想意象。王绩在“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中直言不讳地表达建功立业的理想追求;陈子昂“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将自己的济国安民寄予在“拔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剑”中;王昌齡则有“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李贺也说“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唐朝诗人们纷纷以剑入诗,而其中的魁首当属李白。《李白诗歌全集》共有九百六十四首,其中提到剑的有近一百首。李白以剑寓志,表达他的自由不羁,豪情壮志,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济国安邦的人生理想。李白“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青年时期“仗剑远游”,而后“顾予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成年之后更是“万里横歌探虎穴,...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李白诗与辛弃疾词剑意象比较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