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写作动机初探 《新课程标准》中界定语文学科:“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作文的实质就是用书面语言—文字来讲话,实事上,写作是我们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我们要尽好的地与人交流,就必须具备较好的写作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作文的立足点在于交流,写作即是表达,表达不清就无法被了解,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那么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严重受损。可见写作的重要性。 可现实生活中农村中学生不愿写作,甚至厌恶写作,谈“写”色“变”,毫不为过。作为农村教师,我们深有其感。布置一篇作文,别说学生如临“灭顶之灾”,教师也仿佛“大敌当前”。布置完后不知要追讨多久才能上交,质量则是一片“惨淡”,试问何以至此,初步探究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农村学生受“读书无用论”和“外出打工大潮”的冲击,无心在校学习,在学习上认识不足,家庭贫困,成绩好与不好将来只能外出打工,在学校就是混毕业证。 二、“懒惰”,因农村大部分家长外出务工,很多学生属于“留守儿童”家里爷爷奶奶管不住,在学校不愿学习,甚至期盼学校和家里在外面四处游荡。 三、阅读量少,接触事物少。农村中学基础设施薄弱,图书室基本属于摆设,学生知识来源仅限于课本,没有课外读物充实,平常跟同学交流很多用少数民族语言,在作文课上时不知怎么用书面语言表述,写不出心里想说的话来,加之平时没有养成写日记习惯,久而久之在写作上不知如何下笔,就算强迫自己也写不了几个字,这样对语文就开始厌倦,不想学语文,看到作文更是提不起兴趣。 四、不讲真话,认为作文就是靠“编”。现行作文很多偏离农村实际,学生没有经历过,说的不是自己的话,不是说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不是用自己习惯的说话方式来说话。学生说的必须是老师、成人、试卷认同的话,迎合老师、成人、试卷的标准尺度的话。当说话成为一种迎合、一种猜测、一种曲意奉合,为了完成任务,让老师满意,孩子写了一句假话,而要证明这句假话,后面他的准备一百句假话,说假话比真话难,搅动脑汁也未必天衣无缝,于是孩子怕了,开始逃避,逃避不了便开始敷衍,于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一篇“支离破碎”的文章。 五、教师指导不到位导致学生写字动机缺失。在实际写作指导中,教师往往只偏重于写作技巧的传授,偏重于审题、立意、谋篇等模式的指导和机械的训练,有不少老师把写作看做是一种技巧+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