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儿人工耳蜗植入 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可通过助听器、人工耳蜗获得听觉。人工耳蜗技术的发明给助听器补偿效果欠佳的重度、极重度耳聋患者带来了福音,使这部分人群,特别是聋儿通过植入人工耳蜗重新获得听觉,经过及时、有效的康复训练而回归主流社会。 第一节 人工耳蜗历史 人类很早就发现体外电刺激听觉系统可以使人获得声音。1790 年意大利生理学家发现电流可使离体的蛙腿肌肉产生收缩效应,说明电刺激可以引起机体的反应,这是产生人工耳蜗最早的生理学基础。1930 年美国科学家把电极插入猫的听神经,同时给予声音刺激,可记录下听神经的反应。1957 年,法国人Djourno 和 Eyries 用电极刺激人听神经,病人可以分辨某些音调和单词。1964 年美国人Simmons 用电极刺激听神经和下丘脑,病人能分辨某些音调;两年后,其首次使用多导电极,把 6 个电极插入病人的蜗轴内,用不同的电极在不同的部位进行刺激时,病人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音调变化。六十年代末,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开始研制多导系统,1981Cochlear 年公司成立,由公司与墨尔本大学合作开发的 22 导、24 导电极人工耳蜗目前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并首先通过美国 FDA 认证。目前世界上有多个人工耳蜗产品,如美国生产的品牌的人工耳蜗,奥地利的 COMBI40 型多导人工耳蜗,澳大利亚的 Uuclear22导、24 导人工耳蜗,法国公司 MTM 生产的 Digisonic 多导人工耳蜗等。 我国人工耳蜗植入工作起步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1979 年,北京协和医院首次为聋人植入单导插座式人工耳蜗装置,此后,上海、广州、西安等城市相继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开始之初主要为单导人工耳蜗,由于效果不够显著已渐渐停用,一些研究单位也在不断研制多导人工耳蜗,据报上海已有产品并用于临床,但还未成规模生产。目前在我国市场使用的多导人工耳蜗主要为澳大利亚、奥地利及美国产品。从 1995年第一例多导人工耳蜗植入至今,已有数千余病人接受人工耳蜗植入。 第二节 人工耳蜗装置和工作原理 当人的内耳损伤严重时,即使是特大功率的助听器也不能使声音达到足够的响度,满足聋儿或聋人听到或听懂语言的要求。耳蜗植入可绕过损伤的内耳毛细胞,直接刺激听神经,将听觉信号送到大脑。即人工耳蜗是一种把声音信号换成电信号的特殊声电换能装置,这种装置的植入,为重度或极重度聋的成人或儿童提供了听的感觉。 一、人工耳蜗组成 人工耳蜗的基本结构包括体外部分和植入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