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浅析《桃花源记》中的“外人”-汉语言文学浅析《桃花源记》中的“外人”□陈云云摘要:《桃花源记》 中的三处“外人”并不是指代所谓的“外国人”或“方外人”,而是相对于桃花源之“中”而言,否则就不知所云。“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之“外人”, 虽是从渔人眼中看的, 但他当时已在桃花源中,所以说“外人”就是“世人”。陶公之所以在文中三次提到“外人”,并特别说“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是想强调桃花源中的人,不是天外来客,而是避世来此乐土的人。关键词 :《桃花源记》陶渊明“外人”有学者认为:《桃花源记》中,“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之“外人”,当是“外国人”或“方外人”的略称。 这“外人”是渔人眼中的外人,必不应指“桃花源外的人”, 而应当泛指武林渔人所不熟悉的、非常陌生的、 异样的、异域的、异族的、异类的、异文化的人。如果把“悉为外人”之“外人”“误读”为与“遂与外人间隔”“不足为外人道也”同指桃花源外的世人,那就与桃花源诗中的“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矛盾。文章又引《史记· 大宛列传》中“外国使”“外国客”,《晋书· 四夷传》中“外国人”,《史记· 孝文本纪》中“外人”,《魏书》(写作时间后于《桃花源记》百余年)中“外人”来多方印证。文章虽发人之所未发,但笔者仍有几点思而不解之处。现简述如下:一、“外人”一词在同文中用了三次,“悉为外人”之“外人”与其他两次不同,特作“外国人”“方外人”解, 为什么?难道陶渊明词源干涸, 搜索枯肠,已找不到表达“外国人”“方外人”的词,而只能用“外人”敷衍过去, 不顾文2 / 5 义模糊,启人疑窦,致使千余年的读者都被蒙弊,而直到今天,才揭开谜底?陶公当真“低能”如此?其实,要表达“外国人”“方外人”的意思,用“外国人”“外邦人”“异邦人”“黄冠”“僧人”,都无不可, 何必简省如此。 且陶公虽然说过“读书不求甚解”, 但并没有提倡“作文不求甚通”。在文中留下谜似的语言,不应该是他的风格。二、“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这一句,文章认为应理解为往来种作者的男女的衣着都和外人一样。这样解释产生不通之处:1. “种作”后似加一“之”字, 没有“之”字, 那只能理解为往来种作者如外人,男女衣着如外人。一个“悉”字多少透露了一些信息;2.仅仅往来种作者的男女的衣着如外人,其他人的衣着如何呢?为什么不说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