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论李翱《复性书》的心性思想论文关键词:儒释会通;“诚”;去情复性论文摘要:为振兴儒学,唐代儒家学者李翱以儒为本,重新重视《中庸》、《易传》等儒家经典,吸收同时代佛学心性理论,著《复性书》三篇。辛翱在《复性书》 中提出具有本体色彩的 “诚”的概念,并利用佛学著作《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本觉”的思维方式论证凡人和圣人心、性、情的关系,系统阐述凡人去情复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中国哲学心性论的目的, 在于以性善论为基础, 解决人何以有恶以及通过道德修养如何去恶,使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 李翱所谓的“复性”,指回复为昏惑之情所障蔽的明净善性,是以儒家性善论为根本的一元思维模式。 这种思想的源头最早可追溯到孟子。当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时,已经指出类似天命之性的本心的存在,也揭示了主体通过摆脱现象世界而回归本心的可能,提倡“反求诸已”、“求其放心”。随着佛学的发展,融合儒家传统思想的佛学著作<大乘起信论 ) 所表现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了中国哲学“复性”思维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一、“复性”思维模式的形成《大乘起信论》阐述的根本原理是“一心二门”。“一心”又名“众生心”,是《起信论》的一个根本范畴,它是世界一切现象的本体,具有绝对的超越性,相当于真如。它又涵摄全部宇宙万物、世界现象,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甚至可以落实到个体的心性。“二门”指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两者虽然并立,但它们都由众生心开出,是众生心的一体两用。 { 起倌论 }通过真如所具生灭功能, 将众生心或一心中的染净、真俗、 凡圣等概念包容,是以一元的思维方式对心性作出的独特解释。“一心二门”一方面说明人性中善恶何以存在的原因。另一方面肯定个体之心性中真如的存在,说明了人回复本性的可能性;真如因为烦恼尘垢的覆盖而不能显示,则说明了回复佛性的必要性。这种理论奠定了中国哲学复性说的发展方向。《大乘起信论》对复性说形成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本觉”说的提倡。《起信论》说,“阿赖耶识”有两种意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觉与不觉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念”( 即“无明” ) 。本觉指向净法,不觉指向染法,觉与不觉是相互依存、转换的关系,并非对立、不相容。“若离觉性,则无不觉”, “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因此,一心作为客观的真如本体, 是与主体的智慧解脱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本觉”说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