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公共管理中的腐败问题浅论公共管理中的腐败问题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巨变的时代, 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将人们带入一个新的时期。 在这个外部环境变化万千的时期,公共管理也面对着许多更加严峻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应对越来越多的官僚腐败,重振公民对政府的信任问题。在中国,腐败问题,也是老百姓们最关心的政治问题之一。腐败的含义是什么呢?在民主政治中,客观存在着公共权力的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信息不对称与合约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容易诱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当公共权力代理人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滥用委托人的授权,获取未经委托人同意的个人私利时,就产生了腐败。由此,可以在发生形式上区分出直接的贪污型腐败与间接的贿赂型腐败。前者是指政府官员直接贪污、盗窃、侵占国家资财,直接获取私利;后者是指政府官员敲诈勒索、 索贿受贿,收受第三方支付的贿赂,间接换取私利。腐败问题并不是新问题,可以说,从私有财产、公共权力出现,就伴随着腐败问题的产生。腐败问题也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都普遍存在,并不是中国才有的个别现象, 但近几年,中国政府管理中的腐败问题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让人越来越忧心。例如,腐败群体化,一些腐败败露后,往往引发所辖地区官场的“大面积塌方”。腐败分子在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相互牵连,结成了利益同盟,呈现出明显的群体性,即“窝案”“串案”。其主要特征一是涉案人员众多;二是涉案人在政治上丧失党性原则,形成了具有紧密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三是在经济上互相利用,结成了利益共同体;腐败高官化,据公开资料统计, 2003 年至 2007 年的 5 年间,共有 35 名副部级以上官员落马,年均 7 人。2009 年全年落马的省部级(含副部级)高官有17 人;腐败巨额化,腐败涉及的金额巨大,动辄就是上千万甚至上亿元。2009 年已基本查明涉案的3l 位国企企业家犯罪涉案金额累计达 34 亿元,人均高达 l 亿元;其中涉及贪污、受贿的国企企业家30人共计贪污、受贿 9.3 亿元,人均 3109 万元;涉及挪用公款的国企企业家 9 人,累计挪用公款12.9 亿元,人均 1.4 亿元。“把中国处级以上干部全部抓起来, 肯定有冤枉的; 把处级以上干部隔一个抓起来一个,肯定有漏网的。”这是网上流传的关于中国腐败现状的调侃,当然,夸张的成分居多。但这些调侃笑话的越来越流行,正反应了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出现了危机。 为何腐败的现象屡禁不止, 反而越来越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