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浅析中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望文生义”现象浅析中小学语文汉字教学中“望文生义”现象 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学科,与其他学科最根本的不同,突出表现在其人文性与工具性高度统一的特征上。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汉字教学往往容易一味强调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忽视汉字背后的文化渊源,使教学过程落入“望文生义”的误区。本文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上,梳理出当下中小学汉字教学中出现的“望文生义”现象及其分类,并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提出部分改进对策。 一、中小学识字教学中出现的“望文生义”现象解读 识字教学可以说是是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最原始、最基本、最繁重的教学版块。最新版的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 2500 个常用字,中学阶段则要求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基本掌握 3500 个常用字。 识字教学中常常出现望文生义的现象。如,“美”字,不少老师为了加深学生对字形的记忆,用“羊大为美”作为“美”字的记忆口令,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解释道,古时候肥大的羊受人喜爱,故称作“美”,显然是借鉴了《说文解字》中“从羊,从大”的说法。然而,断章取义的是,“美”字原义与现在的意思并不相同,《说文解字》中说“羊在六畜给膳,美与善同义”,并不是肥羊即为美。况且,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中解释道,“疑象人饰羊首之形”,可见“美”字最初造字时,并不是一个“羊”字,和一个“大”字的结合,它的下半部分是“人”字,在最初的甲骨文中表示是一个人的头上带着装饰物,这显然与所谓的“羊大为美”意思相去甚远。像“美”字此类荒诞的教学错误,即是识字教学中的“望文生义”。 二、产生“望文生义”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 其一便是语文老师队伍专业性的缺失。笔者在资料搜集中发现,对比其他学科,在实际教学环境中,语文教学岗位由于可替代性强,所以老师的“科班”(中文系专业)出身率较其他专业低,甚至出现不少新入职专业语文老师,由于学校语文教学岗位已经饱和,转而从事其他科目的教学。而对于“科班”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出身的语文老师而言,由于自身专业知识遗忘与缺失或服从所谓权威、主流教法,对识字教育背后的汉字文化普及修正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其二,浅阅读的时代背景为“望文生义”制造了条件。碎片化的知识通过新媒体的传播让人们获得信息更加便捷、快速,但也阻碍了深度阅读的可能,大众、通俗、断章取义的阅读习惯滋生了不少常识性错误,对语文学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