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海外中国电影讨论的理论范式建构与流变(下)海外中国电影讨论的理论范式建构与流变(下) 进入新世纪,英语世界学者在中国电影讨论理论体系构建与运用方面又有了全新的进展与突破,既有制造性的华语电影讨论概念的提出,又有民族国家建构视角下的中国电影讨论再审视,还有全球媒体语境下的中国电影新观照,另有环保类型电影、纪录片类型电影讨论的全新拓展。总之,新世纪新气象,海外中国电影讨论呈现全新景观。 四、 从中国电影讨论拓展至华语电影讨论 20XX 年,两位华裔学者鲁晓鹏与叶月瑜合编了《华语电影:历史、诗学、政治》(Chinese-Language Film: Historiography, Poetics, Politics)一书。作者在书中试图通过“华语”这种全球华人都相通的语言来整合中国电影讨论,从而将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甚至海外离散华人所拍摄的影片都纳入到中国电影的讨论范畴之中。但是,在应该选择哪些电影纳入中国电影讨论的范畴时,两位编者再次面临困境——何为“中国电影”;何为“华语电影”呢?他们作了一个粗略的描述,“由于该现象一直存在且一直都是讨论的主题,作为让步,我们临时将华语电影定义为主要采纳汉语方言并在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海外离散华人地区拍摄的电影,其中也包括与其他国家电影公司合作拍摄的电影。”[1]两位编者进一步对这“让步性”的粗略描述进行解释,“当国家边界及语言相一致时,例如,某部语言为普通话的电影其拍摄地和发行地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PRC)时,则华语电影与中国电影同义;若某部华语电影在中国国家主权领土之外的地方,例如,好莱坞、新加坡或其他地方拍摄而成,则华语电影与中国电影不同义。”[2]在他们的描绘中,语言变成了具有主体意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它具有了超越某一民族国家领土范围的能力,从而对以地理、文化、民族、身份、国籍等作为界定影片属性的标准提出挑战。根据鲁晓鹏的说法,“语言与国家之间的不对等性和不对称性表明了当代世界华人政治身体属性和文化身体属性的连续性及分裂性。”[3]因此,华语电影讨论是一个具有更为广泛所指和包容综合性的术语,它的讨论范围涵盖了与汉语有关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的所有地方、国家、区域、跨国、国际电影以及海外离散华人地区所拍摄的电影。 讨 论 者 们 试 图 从 “ 史 学 、 周 期 与 趋 势 ” ( “ Historiography , Periodization, Trends”)入手,以新的视角审视过去,从而推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