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核心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动是很值得关注的。本文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对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实现途径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健康和谐的进展。 关键词:科学认识论;生活认识论;生活化;物理教学 生活是生命存在的主要方式,生活是丰富的、多彩的、有活力的。生活的过程就是猎取教育的过程,也是生命进展和精神提升的过程。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要融于生活。离开生活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没有生活乐趣的课堂是死课堂。而我国现行的高中物理教育的现状是:教的方法根据考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教的方法,考试怎么考就怎么教,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这种教学模式显然严重违反了高中物理教学的初衷,使我们的高中物理教学脱离生活越来越远。尽管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一再呼吁: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但由于有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存在,老师和学生都舍命追随着高考的方向跑,而不敢怠慢,害怕一旦“行动”起“生活教育”,“成绩”就要下来,就要挨众人的批判。事实上,物理学的根源是物理现象,学习物理学只有从现象出发,才能学到物理学的真谛,才能理解物理学的本质。只有把物理教学与学生生活相融合,增加物理学习的生活气息,才能提高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如何实现高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去尝试。 一、教学观念生活化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改变课堂教学的现状,首先要更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观念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总认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系统而高效地传授学科知识,有效地完成认知性任务,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少顾及。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不是生动的双向沟通、互相影响、共同进展的双方,而是一种强制性的单向授受。课堂气氛沉闷、乏味,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生命意义的显现。 高中生在成长学习过程中,与身边的事物接触形成了个人对世界的经验,与身边的人沟通沟通形成了自己的观念、习惯。如此种种经验、观念、习惯、对自然的好奇等,构成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要求老师能从学生的生活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