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用看电影的方式背书用看电影的方式背书 刘墉 几乎每个读书人都读过或背过陶渊明的不朽之作《桃花源记》。 陶渊明写作很干脆,用字简练,一点儿也不啰唆。你看,他一开始,先来上一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才用了 11 个字,就把“人、地、事、时、物”交代清楚了。 接着,“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我们就跟着这位渔人,沿着溪水划船吧 。想必他那天有点儿走神,居然迷路了。陶渊明强调“忘路之远近”这句话,为什么?因为假如不是“迷路”而误入桃花源,读者后来难免要问:“渔人既然在溪上讨生活,就可称得上‘轻船熟路,怎么出了桃花源就找不回去了呢?” 好,咱们继续。“忽逢桃花林”,让人眼前一亮,接着“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红草绿,这色彩多美啊!加上落英缤纷、桃花飞舞的动态,整篇文章便鲜活起来。“渔人甚异之”,他非常惊讶而且好奇,继续往前划。“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真是愈来愈精彩,有种神奇探险的感觉。 “初极狭,才通人”,山洞很狭窄,“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走出山洞,陶渊明用了电影的广角大远景拍摄方法,只见“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不但用大远景,他的镜头还渐渐向前推,起初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远景,渐渐成为认得出桑树和竹子的中远景。 接着加入人的动态和声音,“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镜头继续往前推,看得更近、更清楚了。只见“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你想象那画面,是不是由“中远景”又成为“近景”,已经看得清人的衣着、发饰了?而且再往前,看到脸上的表情“怡然自乐”。大家终于发现他这个外人了——“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你从哪儿来啊?大家问,渔人就老实说了。 于是大家“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都好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奇地跑来问。村里人说自己是“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再出去了,于是跟外人隔绝,问当时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汉,更别说魏晋了。停留了几天,大概渔人想家了吧,不得不告辞。桃花源里的人送行的时候,特别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您可千万别告诉外人! 但是这渔人很不够意思。他“既出,得其船”,就沿原来的路,处处做记号,而且“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奇怪的是“寻向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