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社会抗争讨论:西方理论与中国视角述评社会抗争讨论:西方理论与中国视角述评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近年来,社会抗争成为社会科学讨论的一个热门议题。西方学者试图为世界历~-b 现实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提供新的分析工具和理论解释,建构了社会抗争理论。西方社会抗争讨论的理论范式经历了从 l 心理怨恨理论、弱者武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到政治过程理论的演进。目前,政治过程理论的影响最大。受社会抗争理论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讨论转型期中国社会抗争问题,形成了资源,条件视角、关系,结构视角、情感/意识视角、角色/性别视角。中国社会抗争讨论具有明显的理论解读倾向,未能有效地解释中国的社会抗争,尚有待进一步进展。 [关键词]社会抗争理论范式讨论视角 [中图分类号]C91;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XX)02-0041-09 20 世纪末、21 世纪初,以查尔斯·蒂利、西德尼·塔罗、道格·麦克亚当为代表的一群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围绕革命、社会运动、民权运动、民主化运动等问题进行讨论,他们试图为世界历史与现实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提供新的分析工具和理论解释。随着《抗争政治》等讨论成果的相继问世,社会抗争讨论迅速成为社会科学讨论的热门议题,蒂利等人成为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频发,群体性事件数量不断增加,俨然成为各种类型社会抗争登台表演的实验剧场。在此背景下,西方学者社会抗争讨论的理论触角伸进中国,中国学者从中汲取有益的理论资源,开始讨论转型期中国的社会抗争问题,形成了社会抗争讨论的理论视角。那么,西方社会抗争讨论形成了哪些理论范式?中国学者的社会抗争讨论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依凭什么理论、立足何种视角?本文根据现有的讨论成果,对上述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文献梳理。 一、西方社会抗争讨论理论范式的演进 从理论渊源来看,社会抗争讨论缘起于对革命、造反和社会运动的讨论,具有深厚的理论传统。根据不同的理论出发点以及代际关系,西方社会抗争讨论的理论范式经历了从心理怨恨理论、弱者武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到政治过程理论的演进。 1、心理怨恨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挫折一攻击”的逻辑关系。1970 年,格尔(Gurr)出版了《人们为什么要造反》,该著作在社会运动的背景部分讨论了大量的社会结构因素,包括社会变迁、政治危机、经济转型等。格尔的开创性贡献在于运用“相对剥夺感(relative 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