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空间相互作用与环境效应:讨论进展与新探究空间相互作用与环境效应:讨论进展与新探究 一、国内外空间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实践讨论 城市与区域作为人类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活动的空间和物质载体,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总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地进行着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等的交换,这种时空上的交换即为空间相互作用 [1]。xxxxan 提出[2],他综合 B.Ohlin[3]、S.Stouffer[4]等人的观点,大量吸收物理学、统计力学、经济学的理论与模型,形成了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大量数学模型的运用促进了空间相互作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和模式,丰富了地理学的讨论方式。19 世纪 80 年代,英国人口学家 Ravenstein 首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使用了万有引力模型。引力模型经 1929 年 W.J.Reily 的零售市场引力法则[5]、1949 年 P.D.Converse 的断裂点公式[6]和 G.K.Zipf[7]等的演绎和推广之后,在地理学讨论中,尤其是在城市等级体系、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但在讨论系统边界、障碍、排斥等概念时,有较大局限性。瑞典学者 T.Hagerstrand 于 1953 年在其论文“作为空间过程的创新扩散”中首次提出空间扩散的问题,认为各种空间扩散过程具有独特的一套屏障作用和不均质的社会经济,其后得到广泛盛行[8]。1969 年 Wilson 把相互作用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借鉴了统计力学的思想,提出最大熵模型,使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获得突破性进展,被应用于交通货运流的预测讨论[9]。1980 年代,由 Haken 创立的协同学与传统的社会学联姻,形成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定量社会学[10],其中一些理论思想和讨论手段对讨论空间相互作用问题很有借鉴意义。1980 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高速公路、航空等新型交通运输方式的普及,互联网的快速进展及其带来的交通通讯方式的改变,在讨论区域人口、物质、技术、信息等流动中产生了新的变化,在航空客流讨论中提出了“轴—辐(Hub-and-spoke)”等新的理念[11]。 我国众多的人文地理学者,尤其是经济地理、城市地理、交通运输地理等学者们在 1980 年代后借鉴和引进了国外空间相互作用的相关理论与模型,演绎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推广了相关模型,如分形理论模型等,并广泛应用于城市体系、城市经济区、空间运输联系、城市关联网络等领域的讨论[12-16]。 总体来说,国内外空间相互作用讨论主要基于“空间流”的分析[17-19],在城市空间相互作用讨论中已成为一种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