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岷县支柱产业发展及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的汇报(二OO一年九月十六日)一、岷县基本情况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定西地区西南部,地处甘南高原东麓与陇中黄土高原及陇南山地接壤区,是国务院重点扶持的贫困县,也是全省扶贫攻坚重点“七县一片”之一全县总面积3578平方公里(合536.7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2.6万亩、草场面积290.36万亩、水域面积22.64万亩、森林面积97.01万亩;辖20个乡、3个镇、389个村民委员会、2133个村民小组、98223户、4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054户、40.4万人。全县农民人均占有耕地1.54亩。全境平均海拔2200--3700米,年平均气温5.8℃,无霜期120天左右,冻土期120多天,年降雨量600--650毫米。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导致自然灾害频繁,雹、洪、旱、涝、霜五灾俱全,十年十灾。但高寒阴湿的地理气候条件,也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主要有中药材、洋芋、畜牧、矿产、水电、1农副产品等自然资源。近年来,我们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先导,在进一步调查研究、深化对县情认识的基础上,制定了符合岷县实际、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发展思路和战略,依托资源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组织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发扬“自加压力、负重奋进、团结拼博、求实创新”的精神,真抓实干,励精图治,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产值达到5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0.9亿元,农业总产值4.1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2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229公斤;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8500人,贫困面下降到2.1%,全县实现了提前一年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二、支柱产业发展情况近年来,我们立足资源优势,着力培育特色经济,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调整优化、提质增效为主要措施,加大以“两洋(羊)一药”为主的种养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政府推动、市场拉动、资金启动、示范带动、龙头牵动、群众行动等行之有2效的措施,大力发展中药材、洋芋、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三大支柱产业,取得了良好成绩。去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其中来自三大产业的收入就占到80%以上。今年,通过进一步调整结构,发展特色经济,要进一步增加三大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使中药材、洋芋、畜牧三大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富县的主导产业。一是中药材支柱产业。种植面积已扩大到24.04万亩,分别比1999年、2000年增加106%、15.4%,品种多样化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以当归、红黄芪、党参种植为主,大黄、秦艽、甘草、板兰根、黄芩等三十多种中药材多元种植的喜人局面,农业园区引进120多种中药材进行试验,将为中药材多元化种植提供丰富的适宜药材选择品种。中药材工厂化育苗移栽大田试验取得成功,规范化种植正在起步,当归GAP规范标准制定正在与有关方面洽谈、协作,并积极申请“岷归之乡”地道药材产地称号。中药材基地规模不断壮大,文斗、西江各建成一个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规模大、水平高、效益看好。龙头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全县已建成中药材批发市场23个,发展中药材加工户2100户,中小型药材加工企业520户,并涌现出华兴公司、玉良中3药材有限责任公司、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城郊农副产品加工公司等一批实力雄厚、信誉良好、市场熟悉、效益明显的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中药材支柱产业的发展。二是洋芋(淀粉)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达到了30.22万亩,占粮播面积的48.6以上,品种逐渐向优质化、专用脱毒种薯方向发展,今年共栽种引进洋芋品种11个,良种率达到了90%以上,基本实现了洋芋种植良种化。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今年共在以麻子川、十里、西江、寺沟、梅川、等乡开展了机播洋芋示范5000亩,投入11台洋芋播种机进行作业,大大提高了洋芋产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洋芋产品的加工、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县目前已落实“订单洋芋”13.5万亩,平均价格在0.3——0.5元/每公斤之间,使广大农民吃上了定心丸。金大地精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规模扩大到了5万吨,加工消化洋芋的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小型洋芋淀粉粗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