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李白诗歌《杨叛儿》中的意象翻译讨论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李白诗歌《杨叛儿》中的意象翻译讨论 摘 要:古诗是中国文学库里当之无愧的珍宝,中国古代诗人多以诗言志,抒发感情。意象更是被诗人运用的淋漓尽致。他们借用意象,以物传情。留下了精彩的诗篇。在诗歌翻译中,意象的翻译是重中之重,意象是诗的灵魂,关乎到能否再现原诗神韵。本文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以许渊冲《杨叛儿》的译本为切入点,针对此译文中意象不对等,以及意象缺失的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一些在翻译诗歌中可行的翻译策略,以便更好地传达诗歌意象。 关键词:诗歌意象翻译 认知语言学 隐喻 诗歌翻译在文学作品翻译中较其他翻译更为复杂,难度也更大。不仅是因为诗歌运用简短的文字却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而且也因为诗人运用的意象具有着浓烈的民族特性。相同的意象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表达着不同的情感,这也正是诗歌翻译的难点所在。传统的诗歌意象讨论,着重点在语言层面,强调诗歌的结构或韵律上的对等。本文意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讨论诗歌意象翻译。 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诗歌意象翻译 (一)意象?隐喻! 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 设卦以尽情伪, 系辞焉以尽其言。”意思是意象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体,意则是关于思想和情感。这与认知语言学中对意象的解释不谋而合。认知语言学认为,意象即为隐喻。那什么是隐喻呢:莱考夫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认知手段,并称其为概念隐喻以与传统的隐喻有所区别。在概念隐喻理论中,相似性是核心。始源域与目标域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概念隐喻就是基于相似性,从始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过程。始源域通常是现实中具体可见,摸得着看得见的实体;目标域则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较难以理解的。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比方光阴一去不会重回,以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做始源域,滚滚的黄河之水一路前行流向大海,不会停息也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不会倒流;以此来指人的光阴岁月也是一去不复返。这里光阴就是目标域,而黄河水的奔流入海与光阴的一去不返则体现了相似性。 (二)认知视角下的意象翻译 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译者基于自身的文化认知和生活体验对原文进行解读,转换为脑中的抽象概念,并最终以目标语来传达他对原文的理解,形成译文。王寅在其文章《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