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让想象在情感的温床中孵化让想象在情感的温床中孵化 想象,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新课标对小学阅读教学提出了“关注儿童想象世界”的要求,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应重点关注学生想象力的培育与进展,通过多种手段启发学生优质的想象力,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品味与鉴赏语言的能力。 以神话、童话教学为例,神话是“古代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世界最原始的理解”,带有想象性、原始性、说明性,没有褒贬之意,更多的是思考与崇拜,而童话是从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演化而来,进展成独立的一种文学体裁,是为儿童创作的一种极具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往往是成人写给儿童的故事,带有教育的意味。这两类文体均充满幻想与想象的色彩,而童话较之神话多了诗意、童稚与温暖的基调。现实教学中,很多时候老师会忽略这两类文体共有的特征——充满想象的色彩,而采纳理性平实的方式进行教学,或更多地将评价指向知识的叠加与提取,阅读训练被琐碎机械的“信息提取”“分析验证”“表达应用”所覆盖,违反了课标所提倡的“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着重考查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想象作为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正逐渐被弱化,具体有以下几种原因: 1.理性的认知僭越感性的体验 以童话教学为例,奇异的想象、自由的游戏、唯美的诗意等,正是童话中所蕴含的核心精神元素。比如,《小猴子下山》中那个贪玩的“小猴子”,《风娃娃》中那个热心却莽撞的“风娃娃”,与儿童的天性吻合,与儿童内在的精神需求相呼应。但多数老师教学时,仍将其作为一般叙事性文章处理,站在文本之外理性分析课文所蕴含的思想价值,童话课堂中该有的多形式朗读、组织游戏,以及表演、改编故事等感性体验的学习方式被忽略。 2.虚假的问题背离真实的情境 情境是诱发情感活动的外因,想象需要情感的催生。为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意会,老师往往喜爱抓住课文中的某个点生发情境,引导学生想象说话。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像“假如你就是林中的小鸟,小鸟小鸟,你最想干什么?”之类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层出不穷。这样的问题并非无可取之处,只是设问对象有所偏离。诗歌《红领巾真好》突出反映了少先队员爱鸟护鸟的精神,文本指向应是设身处地走向“红领巾”的内心世界,而不该在鸟的身上做太多的文章,这种远离文本主旨、脱离课文情境的虚问,意义不大。 3.直观的画面遏制文字的转换 尽管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