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论余秋雨散文中的大河文明书写论余秋雨散文中的大河文明书写 内容摘要:长期从事文化讨论的余秋雨对大江大河有着特别的情感,他遍访世界各地,在自己的文化散文里系统地对大河文明的不同命运进行书写,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先后出版的《文化苦旅》和《千年一叹》就集中反映了余秋雨的大河文明观。三大文明的衰落、肇始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都引发着他对水文化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余秋雨 散文 大河文明 《文化苦旅》 《千年一叹》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是他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末和90 年代初到各地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凭借山水风物以寻觅中华文化之根,当时以专栏的形式连载于巴金先生主编的杂志《收获》上,后结集出版。《千年一叹》写成于 20XX 年,在世纪之交,香港凤凰卫视策划了“千禧之旅”的世界文明探究类节目,余秋雨跟随此次活动,跋涉四万多公里,从希腊到尼泊尔,途径十个国家,《千年一叹》就记录了他这一路上的见闻和心得,这部散文集以宏大的视野追索了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恒河——印度河流域的辉煌历史,思考了三大文明衰落的事实,并与中华文明进行对比,探究其不曾中断、永葆生机的原因。将两部作品置于一起进行考察,可以通过游记和日记的形式,見出余秋雨的对古老大河文明的深刻看法和对华夏文明的强烈认同。 一.三大文明的式微 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说过:“埃及是尼罗河的馈赠。”尼罗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它在印第安人的语言里叫“月亮的眼泪”,然而美好不再,留给古埃及文明的是月的寂寞和泪的悲凄。“一个人的疲劳过度会损耗元气,一种文明也是”,余秋雨在《碧海黄沙》的篇末宣告:“埃及的古文明,基本上已经遗失。”对于视文化如生命的余秋雨而言,说出这样绝对化的“盖棺定论”显然带有一种悲凉情绪的宣泄。衡量一种文明是否彻底消逝,要进行三个方面的考察:第一,文明的一切具体体现是否留存;第二,文明所形成的民族心理是否延续;第三,文明对当今时代的影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响是否深远。如此看来,象征着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巍然屹立,尼罗河水依旧滔滔;埃及人仍然保持着对于本民族古老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世界各民族对古埃及文明的追溯和探究从未中断或停止过……因此,文明的衰落与遗失是存在差别的。苦难是滋养古埃及文明的土壤,也是摧毁它的力量,巨大的内耗和累年的战乱致使尼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