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儿童形象_第1页
1/7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儿童形象_第2页
2/7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儿童形象_第3页
3/7
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儿童形象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摘 要:赵树理小说以农民生活和农村变革为题材和主题,面对读者为农民成人。本文着眼于赵树理笔下的特别群体——儿童,首先从“儿童”概念界定入手,兼论作者儿童观念。再通过文本细读分析赵树理小说中的儿童形象,指出成人想象之下,发现儿童与失去儿童是一体两面的。最后将赵树理的儿童书写置于赵树理讨论、“十七年”文学讨论和儿童文学创作及讨论中,探讨发现赵树理小说“儿童形象”的意义。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 儿童形象 《三里湾》 《刘二和与王继圣》 为农民执笔的山西作家赵树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讨论成果颇丰的作家。赵树理小说讨论自 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已走过 70 余年的曲折历程。由于小说题材集中于农村、农民,在小说人物形象方面的讨论,学界基本以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为出发点,或分析其叙述与刻画方式,或揭示农村变革及宽阔农村生活图景,鲜有人关注农民群体的不同特性。本文着眼于赵树理笔下的一个特别群体——儿童,将其从默认为成人世界的农民群像中抽离,通过解读小说文本中的儿童形象,探讨赵树理儿童书写的意义。 一、“儿童”概念界定及赵树理的儿童观念 傅雷堪称发现赵树理“儿童”书写的第一人,本文的论述也由傅雷的这段话展开:“附带提一笔:赵树理同志还是一个描写儿童的能手。他的《刘二和与王继圣》(这是赵树理同志写的一个短篇)以及在《三里湾》中略一露面的大胜、十成和玲玲三个孩子,都是最优美最动人的儿童画像。”[1]P184 如他所言只“提一筆”,自己未再撰文详细阐释儿童形象的深刻意义,读者也未看到“提一笔”之中的价值。 今借傅雷之眼光,而不完全同意傅雷之观点、立场。讨论首先要厘清的问题是,“儿童”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概念?纵观学界在儿童形象、角色的讨论中多各自为营,自说自话的现象,以及诸多不必要的论争,其实都源于“儿童”概念界定的分歧。而儿童年龄限阈问题,又直接决定了儿童形象数量及对象,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进一步影响“儿童”概念的形成。由文本看,《三里湾》中的大胜、玲玲和十成,赵树理一一明确“给予”其年龄,分别为 3 岁、4 岁和 8 岁。在《刘二和与王继圣》中,赵树理使用“孩子”称谓的个体共有 13 个,联系上下文可知,他们的年龄多为“十来八岁”,最大的不过“十二三岁”。与当今社会公认的未成年人定义不同,赵树理笔下 18 岁的人群不以“儿童...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论赵树理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