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论通俗小说模式化的文化成因论通俗小说模式化的文化成因 所谓通俗小说的模式化,是指通俗小说制作故事时常常习用某种固定的模式或套路:才子佳人模式;蒙冤与复仇模式;江湖风云武林寻宝模式;孤胆英雄与美女相助模式;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模式……这些模式与套路反复使用,重复出现,以致通俗小说出现人物概念化、情节公式化、主题雷同化以及情境相似化等诸多文学症候。这种情况为通俗小说的模式化现象。 通俗小说的模式化是通俗小说讨论中的“瓶颈”问题。一方面,模式化是文艺理论家、批判家与学者们之所以轻视通俗小说乃至排斥它的最有力的根据与证明;而另一方面,“干部共出一腔”的通俗小说创作却并不因为专家学者的批判就藏掖躲闪,相反掀起一阵又一阵畅销热潮,影响浸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什么通俗小说领域模式化现象如此突显,并成为一种特征性的存在?我们需要寻找其背后的发生机制,在一个复杂深远的文化背景中去寻找和挖掘通俗小说模式化的原因生成。 一、人类重复性文化策略在文学中的渗透和表达 重复是人类的文化策略之一。西方学者柏克说过:“人类建立了他自己的文化,虽然有些神经质地饶舌,而且是在深渊的边缘。”①面对匮乏、死亡和毁灭,人类有着极大的不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一切文化都是掩饰这一不安全感的巨大努力,它想通过重复性的预期性的活动给未来提供安全的幻象,使未来从过去取得安慰并使人可以预期。的确,人类被时时感受到的有机压力或被对此种压力的预期所驱动。首先,每一个社会都不可避开地存在着“焦虑”“威胁”的成分,它们可以被理解为心理学家们的现实原则:人生是艰难的——动乱、疾病、饥荒,不合时令的气温乃至一场暴雨。其次,人的神经机能的焦虑是多种形式的:焦灼、苦闷、压抑与欲求等等。模式正是为这些自然超自然的危险提供了一种系统的保护,使人免受情感或理性的威胁。模式化也正由于它们减轻了灾难的预期感受而得以加强。神经病理学家戈尔茨坦如此解释这样的习惯体系的固执性:“有机体倾向于根据习惯了的方式活动,只要这种方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式可以使操作过程取得至少是适度的效率。”②当然,不可否认生活中大多数人间或都会对生活中的固定程式感到厌倦,但是从总体上审查任何个人的行为,只要他尚未完全放弃对社会的参加,他的行为必定是习惯性的,必定遵循着可预测的方式。在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中,除非大部分人在大部分时间中以可预测的方式行动,否则生存是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