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整理材料二:根据下列新闻报道材料改写成一篇600 字左右的短消息,自拟题目。要求:逻辑通畅(并列、倒金字塔、时间等等),能够捕捉到相关新闻点。3 日上午,在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洼地,随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的一声令下,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 (FAST)的最后一块反射面单元缓缓起吊,在完成了二次空中转接并用缆索吊下滑到指定位置后,被顺利安装在索网上。 这标志着 FAST的主体工程顺利完工。这台世界上最大和最具威力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预计于9 月底全部竣工,用来倾听宇宙深处声音、观测宇宙奥秘。落户贵州山区,是因为喀斯特地貌的天然洼坑适合建造“锅盖”当老式电视收不到信号时, 屏幕上不是一片空白, 而是闪烁着密密麻麻的雪花点。这些雪花点就是电磁波信号,其中也包括来自太空的射电辐射。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用一台灵敏度很高的接收机意外发现了来自银河中心稳定的射电辐射,从此开启射电天文学的大门。用过“锅盖天线”的人知道,锅盖口径越大,电视画面就越清晰。对于射电望远镜来说,口径越大看得越远。 全世界的射电天文学家都追求建造更大口径的“锅盖”,以提高射电望远镜灵敏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副经理彭勃说,射电望远镜在设计建造之初就曾遇到经费紧张,但不管减什么,科学家们都不愿缩小望远镜的口径。“宇宙空间混杂各种辐射,遥远的信号像雷声中的蝉鸣,没有超级灵敏的‘耳朵’,根本就分辨不出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说。此前,世界上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分别是德国波恩100 米望远镜和美国阿雷西博300 米望远镜。前者是可以移动“摇头”的,后者则借助波多黎各岛上的喀斯特洼坑建造。1993 年国际无线电联大会上, 包括中国在内的 10 国天文学家提出建造新一代射电 “大望远镜”的倡议,渴望在电波环境彻底毁坏前,回溯原初宇宙,解答天文学中的众多难题。1995 年底,北京天文台联合国内20 余所大学和研究所,成立了射电“大望远镜”中国推进委员会,提出了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建造球反射面。为了给新一代射电“大望远镜”安家,科学家们通过卫星遥感把贵州喀斯特山区翻了个遍。彭勃回忆说,当时天文台委托两家院所进行独立搜寻,从300 多个候选洼坑中遴选。结果,位于平塘县的大窝凼两次都获最高分。贵州天然喀斯特洼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