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洞沉降压浆处理方案一、总体说明** 高速 ** 段 07 合同段,起点桩号为K55+400,终点桩号为 K65+700,路线全长 **km,共设互通区1 个,服务区 1 个,桥梁 9 座(包括与郑卢高速加宽后增加的2 座桥梁),通涵28 道( 原设计 34 道,变更后取消6 道) 。以路基土石方施工为主,同时结构物数量众多,且通涵埋置深度普遍较深。本项目通涵施工方面的主要难度为,通涵所处地势较高,坡度较陡,且现场地质情况较为复杂,与设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位于新近堆积的黄土段落;部分位于常年淤积的当地渠道或者较大冲沟上,且两侧常年积水;部分位于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填挖交界的陡坡路段;个别通涵下面有暗涌,常年影响着基础;个别通涵附近路基存在滑坡体。截至目前, 我部已施工完成通涵27 道,通过近期进行认真细致的排查,我部发现K54+672.5 通道、 K55+446 涵洞、K56+861 涵洞、 K59+920 涵洞、 K61+220涵洞、 K61+426涵洞等出现了 1~3cm不等的不均匀沉降。二、通涵沉降情况及主要原因分析涵洞原设计及沉降情况序号名称结构形式设计基础处置方式实际开挖基础情况及处置通涵沉降情况描述原因分析备注1 K54+672.5通道6*4.5m 设计基底应力为 300Kpa,地基允许承载力 320Kpa,满足设计要求。实测地基承载力332-372Kpa>设计300Kpa,没有换填处理。第3板、第 10板出现了2-2.5cm 沉降。涵洞基底原设计未进行处理,施工前基底承载力经检验虽然达到设计要求,但由于该通道处于一大冲沟内,雨季施工时由于排水不通畅,通道右侧长期积水,由于基底为土质,对基底造成一定冲刷、浸泡,致使出现不均匀沉降。2 K55+446涵洞4*4.5m 设计基底应力为 300Kpa,地基允许承载力 350Kpa,满足设计要求。实测地基承载力348-372Kpa>设计300Kpa,没有换填处理。第3板出现了 3-4cm沉降,第14板出现了2cm沉降。涵洞基底原设计未进行处理,基底承载力经检验虽然达到设计要求,但根据我部调查,该涵洞所处位置为新近堆积黄土,表层土质由于长期风化,较为坚硬,但由于新近堆积,尚未完全稳定,深层稳定性较差,且板块与板块之间存在不均匀沉降。3 K56+861涵洞4*4.5m 设计基底应力为 200Kpa,地基允许承载力 50Kpa,基底有1.0m 厚的松散土层,施工时应清除本层, 清除后采用浆砌片石进行砌筑, 基础应挖成阶梯状。清理1米松散层后采用浆砌片石砌筑,换填完成后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最右侧一板产生了不均匀沉降,其相对位移约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