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与主导的矛盾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与主导的矛盾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与学生平等对话,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仍然占着主导地位,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对话与主导的矛盾。本文深化分析了矛盾产生的原因,论述了如何解决这一矛盾。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对话 主导 矛盾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中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制造性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既不能一味地以老师的教学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不能毫无限制地让学生随心所欲,而忽略了老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稳定教学秩序的必要因素。因此如何使师生间进行平等的对话成为很多老师探讨的话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老师的非主导因素,语文教学的方式变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基础上的师生平等对话,这就造成了事实上的对话与主导的矛盾——按新课程的理念,老师应该让位,但事实上还是占着主导地位,以及学理上的对话与主导的矛盾——是否一定要否定老师的主导作用? 从事实上看,当前语文教学中对话与主导的矛盾是不可避开的。当前的教育体制规定了语文教学的依据是教材,教材解读的依据是教参,反映教学成效的依据是高考、中考等一系列考试,语文教学必须跟着教材和教参走,跟着高考、中考等考试指挥棒走,因而语文教学想脱离主导是不可能的,大概能够让老师怀想非主导、纯对话的美好前景的,是那么几堂表演性、演绎性的公开课。然而,同样是事实层面的,对话潮流浩浩荡荡,语文课堂上没有老师敢公开反对对话,最多是近乎哀鸣的“当讲还得讲”。这样就不可避开地形成了对话与主导并存的矛盾局面,其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便是老师主导下的师生对话。 从学理上看,主导就必须消逝吗?从事实层面看,存在未必是合理的,但存在的我们不得不探讨它存在的理由。从教学传统看,一种与非主导、纯对话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相适应的教学意识还没有形成。因此,从教学意识看,老师无法承受“非主导、纯对话”。从运作的角度看,我们还没有建构起支撑与制约“非主导、纯对话”的运行机制。假如老师不主导课堂,那么什么可以主导师生对话呢?泛人文主义教育的泛滥,已经警示我们,假如没有内在的主导,假“对话”会泛滥成灾。假如师生对话中,老师说对就对说错就错,真正的对话就根本不可能存在,结局只能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