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读者反应批判理论之我见读者反应批判理论之我见 摘 要 二十世纪中后期进展起来的读者反应理论,以新的视角不断为文学作品讨论注入新的活力。首先,读者反应批判在文学批判中实现了由作者中心、文本中心向读者中心的转向,并且这一文学批判的新范式有其自身的特征,以读者为中心的特别讨论领域决定了批判家们观点及流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读者”、“反应”等特定内涵术语和概念虽同宗同源,又表述不一。本文简要阐述了读者反应批判理论的内涵和特征,旨在说明这个新范式既是文学讨论新视角,同时又是文学讨论新的挑战。 关键词 读者;反应;读者反应理论;文学批判 1 读者反应理论概述 1.1 读者反应批判与接受美学 回顾流派纷呈、主义跌出的 20 世纪文学批判史,特里·伊格尔顿十分精辟的概括说:“当代文学批判理论粗略经历了三个阶段:专注作者(浪漫主义和19 世纪);专注文本(新批判);近几十年又从文本转向读者。”①转向读者的第三阶段就是兴起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读者反应批判理论”,这一术语产生于美国文学批判,突破传统的把认识的中心放在读者身上,并没有形成固定的理论团体,泛指文学讨论中所有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和批判。 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理论首先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德国,由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姚斯和伊泽尔提出,称之为“接受美学”。他们认为美学讨论应该集中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反应、阅读过程和读者的审美经验以及接受效果在文学的社会功能中的作用等方面,通过问与答和解释等去讨论创作与接受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动态交往过程。 虽然讨论读者接受和讨论读者反应有相似之处,但是不能简单的把上述两个理论混为一谈,读者反应批判并不是接受美学在美国的分支。美国学者简·汤普金森在编《读者反应批判》一书时也有概念的混淆,她定义的读者反应批判学派“这个术语是为了区分出一个讨论领域,指那些使用读者、阅读过程以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及反应这类用于的批判家。”② 两个流派都侧重于读者,也同样讨论阅读过程好阅读行为,但是二者仍然有明显区别。姚斯和伊泽尔分别受伽达默尔和英伽登的影响,二人承袭和进展了阐释学和现象学理构成接受美学的哲学运用;读者反应批判则具有新批判派的实验性和运用性,同时又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影响,是一种从实践中进展起来的批判方法[1-5]。在了解二者的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下文将详细说明读者反应批判这一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