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重拾科学之美重拾科学之美 西方有句谚语说,猫有九命。但最终让猫送命的却是好奇心,这不仅仅是电影《好奇害死猫》里的情节,也是人类对自己无法抑制的好奇心油然生出的一种莫名恐惧。 西方有句谚语说,猫有九命。但最终让猫送命的却是好奇心,这不仅仅是电影《好奇害死猫》里的情节,也是人类对自己无法抑制的好奇心油然生出的—种莫名恐惧。 教育家往往这么说:假如你希望你的人生能不断成长,那么就得有像孩童般的好奇心。相较而言,成人往往更善于墨守成规,循规蹈矩。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这个圆像什么?幼儿园里的孩子可以讲出几十种;小学学生能讲出十几种;中学生认为八九种;大学生则是两三种:到了成人社会竟一种也讲不出了,因为不敢讲?还是真的不会猜。事出夸张。但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成熟认知”。 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大哲学家罗素。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中国的教育方式是服从而非发问,但有幸的是《十万个为什么》的出现。苏联作家伊林所写的《十万个为什么》对很多人的思考方式产生了深深影响。作者伊林仿佛是一位热心的导游,在“旅途”中,提出一系列的为什么,比如穿三件衬衫温和还是穿一件厚度相当于三件衬衫的衬衫温和?自来水怎么来到你的家里?你知道镜子的秘密吗?由于这本书的影响,中国开始编写起了自己的《十万个为什么》,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那个时候,几乎是《十万个为什么》一统天下的局面,好几代人都是看着《十万个为什么》长大。但在如今多元科普知识资讯的时代,各种各样纷繁复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杂的科普图书则风起云涌,又出现了一股科普读书热,还纷纷起了如《可怕的科学》《能量怪物》《触电惊魂》《时间揭秘》《声音的魔力》这样可爱却疯狂的书名。 从这些书中,我们看到植物也是有感觉的;数学不再是毫无感情的冷血;鲨鱼和细菌,都可能让这个世界既有的运行模式发生改变;有一些看似浅显的技能,学会了,可以受用一生。 从上世纪 50 年代的《开明青年丛书》开始,80 年代青少年则是看着《科学画报》成长起来,还有《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等少儿科普作品,伴随了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