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钱歌川散文创作起点论钱歌川散文创作起点论 内容摘要: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同时成为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代化”进程使之失去了本土小镇特色而一跃成为兼容万象的国际大都市 。1930 年到 1936 年,是钱歌川在上海工作生活创作的六年,上海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意义非常的城市,他的文学之路从这里开始,从这里走远。上海都市现代化从思想到内容层面都影响了钱歌川地文学创作,使其创作也浸染了商业世俗气息;然而,钱歌川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又有意无意地想要摆脱商业而让自己的创作提升至雅的层面。钱歌川的散文随笔兼具雅俗,市民性、意识独立之精神聚融其间,消闲中融贯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城市使得钱歌川地创作产生了灵与肉的分割,而钱歌川又以个体创作书写了城市,丰富了“城市性格”,体现城市与人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上海 现代化 钱歌川 市民性 知识分子 20 世纪 30 年代初期,上海再一次成为全国文化中心,伴随着工商化进展,市民成为最重要的信息接收对象,大众媒介市场繁荣。钱歌川就从这时开始闯入上海,从这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于是,上海这座城市与钱歌川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了特别的城市与人关系。 一.“鸣”在上海而“名”因北平 新文化运动文学肇始阵地《新青年》在上海创办,而高潮中心却在北京,上海只是作为当时响应运动的一个重镇,属于北京文化中心的附属之地,这就是源于上海当时文化没有深刻内涵。但运动退潮后,北京作家们又纷纷南下,到 20 世纪 20 年代末,上海再一次成为全国文化中心。钱歌川与上海发生联系是在 1920 年代钱在日本留学期间往返其间,其短篇小说《诞生日》曾经发表在《一般》杂志上。但是他真正进入上海文学界,在上海工作创作是在 1930 年后,经夏丏尊介绍任中华书局编辑,负责编辑《辞海》。此时,上海已经同时成为了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而钱歌川还只是一个初到上海的“海漂”一族,生活与理想最终都表现在他的作品中,成为他与都市上海共同的记忆。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在《一般》杂志上,钱歌川发表了他“平生第一次的作品”——短篇小说《诞生日》,而由于这一次的助人投稿行为,竟然让钱歌川就着这渊源,奠定了他一生文人基础。钱歌川出版的散文集中,真正创作于其居于上海的只有《北平夜话》、《詹詹集》和《流外集》三部集子。而散文正式成为钱歌川创作体裁选择是在 1932 年之后,当时,他参加了一个学术团体应邀到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