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讨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讨论 陶行知先生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历久弥新。生活教育理论包含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体系,恰到好处地与现代教育模式和体系互相糅合渗透,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独辟蹊径,不断得以完善和提高。 一、分析:“生活教育理论”中所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1.活的教育 生活教育的精髓是活的教育,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读懂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灵活地展开教育。 “教育儿童和承认儿童是活的,首先就要能揣摩儿童的心理”。因此,若想教导好学生,就应该打开学生心灵,树立正确的心理思想,因材施教。 2.“教”与“育”和谐进展 生活教育的最基本原则是要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心理、性格、年龄特点及身心进展规律,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身心双重进展,依据儿童的天性和特点,给予适宜的成长环境,“教”和“育”和谐进展,施行适当的教书、育人。 3.培育知、情、意 用现代心理学的概念来解释陶行知主张对学生知、情、意培育可理解为:科学的认知能力和精神,是使学生学会“观察、知疑、假设、试验、实证、推想、会通、分析、正确等种种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具备科学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坚强的意志和品质,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二、考量:小学生的心理认识水平 1.皮亚杰认知进展阶段论 小学生的年龄普遍处在 7 到 12 岁之间,在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进展阶段论中,应处在具体运算思维期(7~11 岁),该阶段的心理操作着眼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即能根据具体经验思维解决问题。 2.埃里克森的人格进展阶段论 从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进展八大阶段来看,小学生处在第四阶段(6~12 岁):获得勤奋感而避开自卑感。这个阶段的儿童智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得以迅速地进展,好奇心、求知欲大大增强。对他们心理影响力最大的已经不仅仅是来自家庭父母的教育,更多的是学校的老师,社会的环境,以及生活中的朋友等。 三、探讨:运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生活即教育:让生活成为心理教育的不竭源泉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要通过改造生活来发挥其力量。因此,我们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把握学生的认知进展规律和年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