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难以探寻的“证据”难以探寻的“证据” 坦率地说,时至今日,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一直没能读懂读透刘亮程写的《今生今世的证据》。 犹记得第一次执教《今生今世的证据》的狼狈不堪。备课时,我即发现《今生今世的证据》文意深奥,难以下手。那年,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刚刚启用不久,入选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于我相当陌生。我读大学时,刘亮程的名声尚未鹊起,现当代文学教材里根本找不到刘亮程的名字;工作以后,对刘亮程在文坛上的崛起也没有及时关注。向同事求教,同事也是一脸的茫然;到网上查阅,有关文本的解读寥寥无几。无助的我深陷困顿,几近抓狂。课堂上,我更是“惶惶乎”“惴惴焉”,带着学生浅尝辄止地将课文梳理了一遍,糊里糊涂地探究了一番。 第一次执教《今生今世的证据》以后,我既惭愧,又后怕,更是不停地反思。惭愧自己碍于情面在学生面前不懂装懂,哪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师者风范?后怕自己“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要是被学生在课堂上“将军”怎么办?我也反复叩问自己,《今生今世的证据》何以让我如此不堪,解读文本的钥匙究竟在哪里? 常言道,解铃还须系铃人。我自然想到了《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作者刘亮程先生,我希望能有机会直接向刘亮程先生请教我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0XX 年,几经周折,我打听到刘亮程先生在新疆文联的办公电话,并终于在一个上午和先生通上了电话。遗憾的是,先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作了解答,但诸如对“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迈上了虚无之途”等句意的解释也很模糊,我听得仍然似懂非懂。更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先生自认为《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不适合作为高中语文教材。先生最后建议我读《今生今世的证据》之前一定要读一遍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根据先生的建议,我邮购了一本《一个人的村庄》(春风文艺出版社)并认仔细真地读了一遍。读毕顿觉先生言之有理。原来《今生今世的证据》乃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倒数第三篇文章,《今生今世的证据》一文中许多耐人费解的语句已在散文集前面的文章里反复出现,如“大地深处的大风”“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一棵自己的大榆树”“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一只老死窝中的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