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音乐学科“核心内容”建构讨论音乐学科“核心内容”建构讨论 教学模式的探究与革新是推动音乐学科教学进展的不懈动力。从 20 世纪 80年代对欧美音乐教学法的借鉴与迁移,到 90 年代对音乐教育专题讨论的重视,音乐教育讨论者与实践者始终在探究如何更有效地促进音乐教育。音乐学科“核心内容”的建构讨论立足于当下音乐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及面临挑战,意在落实音乐学科育人目标、实现音乐教材教法模式创新、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高。 一、学科“核心内容”的讨论缘起 1.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呼应 核心素养是最关键、最必要的共通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①。根据核心素养的理论框架,核心素养体现了国家进展愿景对学科课程的预先设定,是学科课程标准的上位概念。目前音乐学科教学的缺憾是 20XX 年国家已发布《中国学生进展核心素养》,而现行课程标准并未参照核心素养进行系统修订,二者之间的间隙在于:核心素养无法通过有目标、有意识的课程规划,引导学科课程形成“重点”,明确学科教学目标,达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核心素养的“落地”需借助某一“承上启下的枢纽”,弥补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之间的间隔。 2.由“大觀念”产生的启发 “大观念”(big idea)是近期课程领域的热词,它既可以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也可作为教学内容组织、教学与评价的依据,它的表现形式包括概念、主题、论辩、假定、问题、思想、原理等,意在课程与教学中形成一种焦点以促进理解,具有非常重要的课程意义。对音乐学科教学产生重要启发的是 20XX年美国发布的《国家核心艺术标准》。新版艺术标准的突出之处是借助“大观念”创设“持久理解”和“基本问题”,以此锁定艺术学科中“最为核心”的重要思想和过程,帮助老师和学生在艺术学习过程中更高效地完成对艺术观念的理解和对技能表现的熟练掌握。这一概念框架源于威金斯与麦克泰的著作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理解力培育与课程设计》。作者认为,值得持久理解的内容都超越了那些孤立而散乱存在的事实或技能,它侧重于关键性的概念、原则或方法;希望学生能够领悟这些重要观念的实质或灵魂,即便不能记住大部分细节,学生仍能知道并理解这些内容的基本思路与基本框架②。“大观念”在美标中的适应性对我国音乐学科讨论进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3.来自课堂教学现场的反思 新课改启动至今取得显著成效,课程理念得到很好贯彻,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归结为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