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高校特别教育保障措施 摘要: 丰富而有针对性的综合专业实践是培育创新型、应用型特别教育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志愿服务实践是既有利于实现高校的育人功能,又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具有特别教育专业独特性的综合实践模式。文章基于对某高校当前志愿服务实践的开展情况及出现的问题所进行的问卷和深度访谈调查,提出了完善人才培育方案和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的管理和指导,加强基本条件保障,建立多方沟通平台的措施,以便进一步完善特别教育专业志愿服务实践。 关键词 : 特别教育专业;志愿服务实践;支持保障 一、特别教育专业志愿服务实践的内涵 特别教育专业志愿服务实践和专业见习、专业实习一样,同属于综合性专业实践体系的构成部分,是一种本专业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志愿服务实践比其他形式的实践活动更具有社会适用性,是学生专业见习和实习的补充,是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学界通常的定义,把教育实践界定为一种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是以教育智慧为指导的自身就是目的的实践活动[1]。也有学者综合多种观点将教育实践进一步界定为人们以一定的教育认识和教育观念为基础所开展的,以人的培育为核心的有目的的教育行为及活动方式[2]。关于志愿服务,陈曦认为,泛指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资源和善心为邻居、社区、社会提供非营利、无偿、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3]。整合对于志愿服务以及教育实践的认识,可将特别教育专业志愿服务实践理解为:指特别教育专业大学生结合所学特别教育专业理论,以多层次、多类型特别儿童为服务对象,在建立一定的特别教育专业理念和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为特别教育学校或机构提供的非营利、无偿、非职业化志愿服务的一种有目的的教育行为及活动方式。特别教育专业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的群体中来,就社会影响和人才培育而言,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多重价值。1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志愿者的服务对象即为社会处境不利群体,而特别教育的对象也正是包括校内外残障儿童和社会人群在内的多层次、多类型、多需求的群体,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决定志愿服务实践模式是高校特别教育专业大学生教育实践的自然选择。对于特别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志愿服务的实践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其教育实践课程的重要构成内容。 二、高校特别教育专业志愿服务实践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对象为特别教育专业大四的同学,...